林墨关于“利用城市动物构建生物计算网络”的疯狂构想尚在酝酿之中,脑海内的系统却已迫不及待地发布了新的整活任务。这一次,任务的指向更加飘忽,甚至带着点复古的浪漫。
【整活任务发布:风筝牵来的电能!】
【任务要求:直播展示利用风筝线(或类似柔性导线)实现远距离(≥100米)无线能量传输,并为指定地面设备持续供电(功率≥10W)。】
【任务提示:能量无形,载体有心。束缚,亦可成为通道。】
【基础道具提供:【多功能高频能量转换器(风筝线轴版)】(一个看起来是普通木质线轴,内部集成微型能量转换与调频模块的特殊装置)。】
【任务奖励:【微波无线输能技术】(基础理论与工程实现方案)。】
“用风筝线……无线充电?”林墨捏着下巴,看着任务要求,眼神里闪烁着感兴趣的光芒,“这活整得,有点古典主义赛博朋克那味儿了。莱特兄弟放风筝是为了上天,我放风筝是为了送电?”
他立刻开始了准备工作。这一次,他没有大张旗鼓地预告什么“颠覆性技术”,反而在直播预告里写得极其“低科技”:“重温童年乐趣!主播带你一起去公园放风筝,感受春风与自由!(顺便测试一下风筝线能不能摩擦起电点亮个小灯泡,手动狗头)”
直播当天,地点选在了市郊一个开阔的公园草坪上。天气晴朗,微风习习,确实是放风筝的好日子。林墨手里拿着一个看起来颇为硕大的、造型是传统沙燕的风筝,风筝线连接着一个古朴的木质线轴——正是系统提供的【多功能高频能量转换器】。
“家人们下午好!看这天,看这风, perfect for 放风筝!”林墨元气满满地对着手持云台相机镜头喊道,“今天咱们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生物计算、气候模拟了,回归纯真,放飞自我!”
弹幕一如既往地开始调侃:
“来了来了,墨哥的‘回归纯真’往往意味着新一轮的物理定律践踏。”
“这风筝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我已经开始为牛顿和法拉第感到不安了。”
“摩擦起电点亮灯泡?我小学自然课试过,毛用没有!”
“赌五毛,这风筝待会儿能召唤闪电。”
林墨无视弹幕,开始熟练地放线,奔跑。沙燕风筝借着风势,稳稳地升上天空,越飞越高,线轴上的风筝线不断被抽出。
“好!风筝已经就位!”林墨看着空中已经变成一个小点的风筝,拍了拍手,“现在,就是验证奇迹的时刻!看我如何利用这根小小的风筝线,隔空传送能量!”
他蹲下身,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巴掌大小、带有USB输出接口的 ground device (地面设备),看起来像个普通的移动电源测试模块,上面连接着一个小巧的LED灯牌,灯牌上显示着“电压:0V,功率:0W”。他将风筝线的末端,缠绕在这个地面设备的一个特殊接线柱上——这个接线柱也是系统道具的一部分,充当能量接收端。
“系统启动!”林墨像模像样地喊了一声,然后开始缓缓转动那个木质线轴。在外人看来,他只是在收放风筝线,但事实上,他正在通过特定的转动节奏和轻微按压线轴侧面的隐蔽按钮,激活并调整着内部的高频能量转换器。
一开始,LED灯牌毫无反应。弹幕开始刷“翻车现场”、“果然如此”。
林墨也不着急,一边调整着风筝的角度(假装是在利用风力和角度),一边嘴里念念有词:“频率调谐……阻抗匹配……能量场聚焦……好吧我编不下去了,其实就是看运气!”
几分钟后,当风筝飞到某个特定高度和角度,风向也趋于稳定时,林墨猛地一按线轴上的某个“开关”。
下一秒,那个一直显示为“0”的LED灯牌,数字猛地跳动起来!
电压:12.5V
功率:15.3W
紧接着,林墨又从背包里拿出一个USB接口的小风扇,插在了地面设备的USB输出口上。
“嗡——”小风扇的叶片瞬间开始高速旋转,吹出阵阵凉风!
“卧槽?!!”
“真亮了?!还带得动风扇?”
“这功率不小啊!什么情况?”
“风筝线输电?高压直流?不对啊,这电压电流看起来不像啊!”
“墨哥你是不是在草丛里藏了电池?”
直播间瞬间炸锅。画面中,风筝在遥远的天空飘荡,一根细细的风筝线连接着地面,地面上的设备实实在在地获取了电能,驱动着风扇。这场景充满了违和感与震撼力。
“办公室”内,陈老、李教授、赵教授以及几位紧急请来的电力与电磁学专家,正死死盯着直播画面,特别是那个显示着电压和功率的LED灯牌,以及那个呼呼转动的风扇。
“记录数据!电压12.5V,功率超过15W!传输距离……根据风筝线长度和角度估算,超过150米!”一位电力专家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这绝不是简单的静电效应!静电无法形成如此稳定的电压和功率输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