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那场长达数小时的“鱼缸气候模拟”直播,在普通观众眼中是一场行为艺术般的摸鱼,但在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看来,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激起的涟漪正迅速扩散至各个角落。
代号“绿洲”的项目组以最高优先级成立,汇集了来自国家气象中心、顶尖大学生物复杂系统研究所、农业科学院以及信息工程院的精锐力量。他们的核心任务,就是解析林墨直播中展现的“生物计算”原理,并尝试复现与应用。
项目组首先面临的难题,就是林墨投入鱼缸的那种名为“混沌计算藻”的神秘藻类。通过高清录像的逐帧分析,生物学家们初步判断这是一种未曾被正式记录、可能源自深海极端环境的特殊藻种。其细胞结构似乎具有异常复杂的膜蛋白和离子通道,对外界环境变化极其敏感,并且可能具备通过释放特定化学物质或产生微弱生物电信号进行群体通信的能力。
“办公室”动用了特殊渠道,试图在不引起林尘疑心的情况下,获取这种藻类的样本。他们安排了一位“热心水生植物爱好者”通过林墨公开的直播联系邮箱,以极高的价格“求购”几株类似形态的稀有水草,希望能“误打误撞”获得目标。林墨对此心知肚明,回复得滴水不漏:“哎呀,那位朋友送我的就这么一点,说是深海探险捡的,我也不知道哪儿还有,早就用完啦!” 巧妙地堵死了这条路径。
虽然没有实物样本,但“绿洲”项目组并非毫无收获。他们利用林墨直播录像中水草波动的详细数据,结合刚刚从林墨“意外”泄露中解析出的【生物计算模拟系统】基础架构与信息解码算法,开始了艰难的逆向工程。
气象中心率先取得了突破。他们将“鱼缸模型”输出的一些关键波动模式参数,与历史全球气候数据库进行比对和机器学习训练,成功构建了一套“生物动力学启发式气候辅助预测模型”。虽然无法像林墨的鱼缸那样进行“实时模拟”,但将这套模型与传统数值天气预报模型结合,在中期(10-15天)气候趋势预测,尤其是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等大尺度气候事件的转折点预测上,准确率竟然提升了惊人的8%!
这对于动辄以百分之零点几提升为目标的传统气象学来说,简直是飞跃式的进步。气象中心内部报告将其称为“墨式模型”的初步应用成果,并紧急投入到新一轮的汛期气候预测中。
农业部门紧随其后。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更精准的气候预测意味着更科学的农业生产指导。通过与气象中心的数据共享和“绿洲”项目组开发的简化版生物计算模型,农业部门开始尝试对区域性干旱、洪涝、低温冷害等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更高精度的风险预估。同时,模型对作物生长季内光、热、水等资源的模拟,也为优化灌溉、施肥和作物布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数据支持。
一份内部评估报告指出,如果这套系统能够进一步完善和推广,预计可使全国粮食生产因气象灾害导致的损失率降低2-3个百分点,并对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显着促进作用。这对于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国运,在这种悄无声息的技术渗透与应用中,再次得到了夯实与提升。
……
几天后,林墨再次开启了日常直播。背景依然是那个“功勋鱼缸”,水草似乎比之前更加茂盛了一些,几条灯鱼也显得格外肥硕。
“家人们,我又来疗愈了!”林墨对着镜头打了个哈欠,然后指着鱼缸,脸上露出一丝“烦恼”,“不过最近有点小困扰啊,你们看我这缸里的水草,都被这些家伙啃得参差不齐了!”
镜头拉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水草的叶片边缘有被啃食的痕迹。
弹幕开始互动:
“哈哈哈,鱼之常情!”
“墨哥,这说明生态系统健康,食物链完整!”
“鱼:你自己菜,养不好水草,还怪我们?”
“建议主播下点除藻剂(狗头)。”
林墨撇撇嘴,拿起旁边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塑料瓶,里面装着深绿色的颗粒状饲料。“除藻剂?那不行,咱这是纯天然生态缸!所以,我特意找……嗯……自己研究了一款‘环保驱鱼保草饲料’!”
他拧开瓶盖,倒出一些颗粒在手上,展示给镜头看:“看,采用了多种天然植物纤维,添加了独特的草本精华,据说这味道鱼不太喜欢,但又能保证它们的基本营养,让它们去啃食缸里自然生长的微生物和少量藻类,而不是我辛辛苦苦种的水草!”
他一边说,一边像往常一样,开始了他的“操作说明”。他拿出一个白板,在上面写写画画,美其名曰“讲解饲料成分与生态平衡原理”。
“主要成分呢,是高纤维的燕麦麸、螺旋藻粉,这个提供基础营养和色素……”他写着,然后笔锋一转,开始列出一些看似是饲料添加剂的化学名称和分子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