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关联公式……这直接给出了材料性能与工艺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
陈老看着解析报告,忍不住赞叹:“妙啊!将最核心的技术参数,伪装成做豆腐的‘独家秘方’,混杂在美食教程里公开发布。这既符合他‘整活主播’的人设,又确保了信息能够最广泛、最不引人怀疑地传递到该看到的人眼里!”
这份被标记为“豆腐教程衍生技术要点(完整版)”的报告,被以最高效率共享给了国内所有顶尖的材料研究机构、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相关企业研发部门。
起初,一些较为传统的材料学家对此还将信将疑,认为基于豆制品开发高端结构材料过于天方夜谭。但随着几家行动迅速的前沿实验室,严格按照林墨“教程”中泄露的参数进行尝试后,传来的初步结果让所有质疑者闭上了嘴。
他们成功复现了那种具有异常力学性能和耐热特性的SPI/CNC生物复合材料!虽然距离直接用于航空发动机还有漫漫长路,但其展现出的惊人潜力,已经足够点燃整个材料学界的热情。
一时间,国内材料学界悄然兴起了一股“豆制品研究热”。
顶尖期刊上,关于“大豆蛋白基复合材料界面调控”、“纳米纤维素仿生结构构建”、“生物酶绿色催化交联”的论文数量呈井喷式增长。
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中,迅速增设了“面向高端装备的生物基轻量化材料”专项。
多家高校的材料学院甚至临时开设了相关研讨班,教授们带着研究生们一边泡豆子、磨豆浆,一边操作着价值千万的扫描电镜和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场景颇为魔幻。
一些有远见的化工企业,开始大规模囤积高纯度的大豆蛋白和纳米纤维素原料,并投入巨资建设相应的中试生产线。
这股来自民间的、看似“不务正业”的研究风潮,因其绿色、可持续以及巨大的应用前景,被业界戏称为“豆科风暴”,正在悄然改变着国内新材料领域的研发格局,也为“青鸾”等项目提供了更广阔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储备。国运,在这看似“吃喝玩乐”的学术新风向中,再次获得了扎实的积累。
……
林墨视频的广泛传播,自然也引起了境外某些势力的注意。“宙斯动力”在无线充电公路上的失败让他们心有余悸,但对于新材料这种更具普适性和战略价值的技术,他们不愿再次错过。
负责工业情报搜集的“仿生科技”组织(Mimic Tech)受雇于某跨国材料巨头,其首席分析师卡特琳·沃尔夫,一位以敏锐和谨慎着称的金发女郎,注意到了林墨的豆腐教程视频以及其后在中国材料学界引发的微妙动向。
“事出反常必有妖。”卡特琳反复观看着林墨的视频,特别是那几秒模糊的笔记画面,“一个以荒诞科技实验出名的主播,突然发布如此正经的美食教程?还有这些……看似随意的化学术语和公式?中国人又在玩什么花样?”
她指示下属设法获取林墨在视频中使用的“同款”原材料,特别是可能用于“强化”豆腐的关键添加剂——他们根据笔记内容,初步判断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酶制剂”或“纳米分散液”。
一名亚裔面孔的间谍“李”,以“海外中餐连锁研发总监”的身份,通过层层关系,辗转联系上了林墨,表示对其“强化豆腐”技术非常感兴趣,希望能购买一些“核心添加剂”用于海外门店的品质提升,并开出了不菲的价格。
林墨接到这个“洽购”请求时,正在家里优哉游哉地吃着用上次那块“传奇豆腐”边角料做的麻婆豆腐。他瞥了一眼对方提供的公司背景(显然是伪造的),以及那过于急切和专业的询问语气,心中已然明了。
“哎呀,李总您太客气了!”林墨对着电话,语气热情又带着点“小得意”,“哪有什么核心添加剂啊,就是我家祖传的一点小窍门,主要在于工艺!不过嘛……”
他故意拉长声音,吊足对方胃口:“既然您这么有诚意,又是为了弘扬中华美食,我倒是可以把我老师秘传的‘豆腐点化神水’分您一点!这可是不传之秘,我自己都剩不多了!”
电话那头的“李”心中狂喜,连忙答应。
几天后,“李”按照约定,在一个公园的长椅下,拿到了一个林墨声称是“委托跑腿小哥”放置的、包装严密的冷藏箱。箱子里放着几个贴着手写标签的小瓶,里面装着无色透明的液体,标签上写着“高浓度TGase活化液”、“纳米纤维素分散液(定向)”等字样,还附有一张潦草的“使用说明”,上面写着需要与特定品牌、特定产地的豆子和石膏配合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李”如获至宝,立即通过特殊渠道将样本送回总部。
“仿生科技”的实验室立刻对样本进行了最严格的分析。然而,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
所谓的“高浓度TGase活化液”,经过色谱和质谱分析,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水,含有微量的普通淀粉酶,根本没有任何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