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年工程师兴奋地点头,“尤其是在复杂地形、夜间作业或者急需快速响应(如灾害评估)的情况下,传统的地面控制点布设和空中摄影测量都存在局限。如果能有这种能在高空精准‘定格’的光点阵列作为参照,无论是用于校准无人机航拍、卫星遥感影像,还是直接进行三维空间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建模,效率和精度都可能获得质的提升!”
王工沉思片刻,猛地一拍大腿:“有道理!这不仅仅是烟花,这是一种全新的‘空基主动式空间基准’技术!快,写一份初步的技术应用构想报告,我要立刻向局领导汇报!”
这份报告很快被递交上去,并迅速引起了高度重视。测绘局方面很快通过内部渠道,与“办公室”取得了联系。
“陈老,测绘局的同志对林墨的‘烟花技术’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这项技术在快速测绘、应急监测乃至军事测绘领域,都有颠覆性的应用前景。”联络员向陈老汇报,“他们希望能获得更详细的技术参数,尤其是关于光点定位精度、稳定性持续时间以及可控范围方面的数据。”
陈老对此感到欣喜,这再次证明了林墨“整活”所上交黑科技的广泛应用性和前瞻性。他立刻协调了相关专家,将【高空纳米颗粒定形技术】中涉及空间定位和稳定性的部分非核心参数,提供给了测绘局的研究团队。
测绘局的专家们在拿到这些参数后,如获至宝,迅速开始了应用模拟和方案设计。他们发现,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空间基准点,其纳米颗粒本身,如果能搭载不同的传感器(如微型光谱仪、温度湿度传感器),甚至可以直接变身成为一次性的、分布式的“智能高空探测单元”!
一条全新的、高效精准的“星光测绘”技术路线,正在华夏的科研体系中悄然孕育。
……
面对外界,尤其是境外机构对“三维烟花”技术愈发浓厚的“兴趣”和不择手段的窥探,林墨和“办公室”早有预案。是时候,再次抛出那份精心准备的、“加了料”的“诚意”了。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林墨再次开启直播,标题赫然是——“回馈粉丝!公开‘三维烟花’部分设计思路与基础配方!大家一起来整活!”
这个标题瞬间吸引了无数观众,包括那些潜伏在直播间里的各色“特殊观众”。
直播一开始,林墨面前的工作台上,摆放着各种化学试剂瓶、电子秤、小型混料机以及一些常见的烟花原材料,如硝酸钾、硫磺、木炭粉、以及各种金属盐(锶盐发红光、钡盐发绿光等)。
“家人们!”林墨一脸“真诚”,“上次烟花表演之后,好多朋友私信我,想自己试试。我琢磨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既然大家这么热情,我就把我研究过程中,觉得比较重要的一些‘基础配方’和‘设计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首先拿起一张画满了示意图的白板,上面勾勒着各种带尾翼、多管结构的烟花弹草图:“看,这就是我设计的一些弹体结构草图,主要思路是利用不对称结构和空气动力学,稍微影响一下飞行姿态和爆炸后颗粒的抛射方向。这个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手头的材料,灵活调整哈!”
接着,他开始摆弄那些化学试剂:“然后就是最重要的发光剂了!要想光点亮得久,定格效果好,缓燃剂和发光金属盐的比例非常关键!”
他一边说,一边开始像模像样地称量、混合。
“硝酸钾,这个氧化剂,比例要比常规的多一点,大概……嗯,百分之五左右吧。”
“镁粉,增加亮度,但不能太多,不然烧太快。”
“然后是关键的缓燃剂,”他拿起一个贴着“特制缓燃剂(基础)”标签的瓶子,里面是他事先用淀粉、糖类和一些无害的有机聚合物混合而成的白色粉末,“这个我加了大概百分之十。它能有效降低燃烧速度,让光点持续时间更长。”
“最后是发色剂,比如用硝酸锶发红光,硝酸钡发绿光……”
林墨一边操作,一边报出了一系列看似精确,实则经过精心篡改的配比数据。他着重强调了“缓燃剂”的“关键作用”和那子虚乌有的“百分之五硝酸钾增量”,并将最终光点的“定格”效果,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这种“特殊缓燃剂”与“弹体结构”的配合。
整个过程中,他表现得就像一个热心分享实验成果的业余爱好者,语气诚恳,步骤清晰,甚至还提醒大家注意安全,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好了,这就是我觉得可能有点用的基础思路和配方了!”林墨最后拍了拍手上的粉末,对着镜头笑道,“大家感兴趣可以试试,但我再次强调,成功率不保证啊!我上次能成功,可能还跟我自制的那个‘信号同步发射器’(他指了指旁边一个布满指示灯和旋钮的唬人铁盒子)的精确控制有关,那个电路太复杂,我就不展开了。总之,安全第一,整活第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