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剂!是那种催化剂!”
“表面重构!纳米过渡金属氧化物!这就能解释为什么锈铁能产生如此稳定高效的电流了!”
“他改变了铁锈的结构!使其从绝缘体变成了某种……高效的电极材料?”
“快!记录成分!分析其作用机制!”
“办公室”内,专家们已经同步接收到了林墨提供的【金属腐蚀发电优化技术】完整资料。此刻,他们正对照着直播中泄露的催化剂成分进行验证。
“完全正确!”一位电化学专家激动地拍案而起,“这种MRC催化剂,能够在铁锈表面原位引导生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分级多孔道和高度催化活性的‘非晶态-晶态复合氧化物层’!这层物质不仅不阻碍反应,反而极大地促进了金属基体的可控腐蚀(发电)反应动力学,同时形成了高效的离子和电子传输通道!它将有害的、无序的腐蚀,变成了可控的、高效的能量释放过程!”
“精妙的转化!”另一位能源材料学家接口道,“泄露催化剂成分,再次将外界的注意力引向了‘材料改性’这个层面,完美掩盖了真正核心的、系统提供的‘腐蚀电流密度优化算法’、‘界面阻抗匹配技术’以及‘多场耦合(化学-电-机械)稳定化策略’。就算他们拿到了催化剂的配方,没有这套系统性的优化技术和能量场引导,制作出来的也顶多是稍微提升一点性能的普通金属空气电池,绝无可能实现这种近乎‘永恒’的稳定放电!”
陈老目光炯炯:“立刻将【金属腐蚀发电优化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组织国内顶尖的电化学、金属材料、能源工程团队,成立‘金属腐蚀发电专项组’。这项技术,有望为我们开辟一条全新的、低成本的、环境友好的分布式能源获取途径!”
就在“办公室”和国内能源领域精锐力量开始攻克这项变革性技术时,境外势力已经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再次扑向了那瓶“金属表面重构催化剂”。
林墨直播中那违反常识的、持久稳定的“锈铁发电”现象,以及那再次“意外”泄露的催化剂标签,在全球能源界引发了堪比地震的轰动。谁能想到,被视为材料退化象征、每年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铁锈”,竟然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潜力?
“必须拿到那种催化剂的样本!”
“分析锈铁片发电后的微观结构变化!”
“根据标签成分,尝试合成我们自己的‘MRC’!”
“这可能是解决偏远地区供电、物联网设备长期供能的关键!”
庞大的资源和人力再次向电化学和材料合成领域倾斜。他们通过各种渠道,试图寻找林墨使用过的同款化学试剂;材料实验室则根据标签上“纳米级过渡金属氧化物”、“有机导电聚合物前驱体”、“离子通道形成剂”这些线索,开始尝试合成类似的催化剂;理论学者则开始重新审视金属腐蚀过程的能量释放潜力。
与此同时,对林墨使用的“同款锈铁片”的搜寻也再次上演。这次目标更广泛,几乎任何看起来锈蚀严重的废铁都成了潜在的研究对象。甚至有情报人员试图去林墨提到的废品站寻找“源头”。
然而,当他们千辛万苦地找到了类似锈蚀程度的铁片,甚至设法合成出了成分接近的催化剂(基于他们的理解),并严格按照林墨直播中看到的步骤进行组装和“激活”后,得到的结果却再次令人失望。
他们制作出的“锈铁电池”,或许初始电压比普通盐水电池稍高一点,但放电性能依旧糟糕,电压快速衰减,根本无法长时间点亮LED灯泡,更别提那种持续数小时稳定输出的“奇迹”了。他们对发电后铁片的微观分析,也只观察到了普通腐蚀产物的堆积,完全没有发现资料中描述的那种神奇的“分级多孔道复合氧化物层”。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催化剂无效?”
“是不是合成方法不对?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控制不好?”
“还是‘离子通道形成剂’的选择有误?”
“或者……关键根本不在催化剂本身,而是在那种‘激活液’的喷洒方式或者后续的‘能量场’?可直播里看起来就是普通喷洒啊!”
他们再次完美地落入了林墨和“办公室”设下的认知陷阱。那催化剂成分就像是一个诱饵,将他们引向了复杂的材料合成与表征领域,却完全忽略了真正核心的、由系统直接赋予的、关于如何引导腐蚀过程向高效发电转化的“能量蓝图”与“反应路径规划”。他们试图用化学去“修饰”表面,而林墨使用的,却是通过系统干预的、从能量层面“重构”了整个腐蚀发电的物理化学过程。
就在境外顶尖实验室围绕着“无效催化剂”和“无法复现的微观结构”一筹莫展,甚至开始怀疑电化学基本定律之时,国内的“金属腐蚀发电专项组”已经凭借完整技术资料,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