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杨承应在城外干嘛呢?
做生意!
由于李适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藩镇攻入王都,不少贵族来不及逃跑就被逮住。
骨头软的投降,骨头硬的被杀。
但是,无论你骨头软还是硬,家里的财物和粮食都被李适笑纳。
倒不是他多贪财,而是供养大军耗费巨大,不得不如此。
那些公卿转眼成了“乞丐”,家里没有米粮。
眼下谁有粮食?
杨承应啊!
于是,他们央求金瑬去找杨承应帮忙,给一口粮食。
杨承应答应的很爽快,要粮食?可以啊!拿家里的蟒缎换。
蟒缎在后金、李朝、倭国都头一号畅销货,类似于当年季汉的蜀锦。
只因其制作出来的服饰华美,符合上层社会的需求。
那些李朝的公卿,不想饿肚子,只好把藏在家中的蟒缎拿出来,低价交换粮食。
至于贫苦百姓,杨承应则开设粥棚,给他们一口吃的。
一时间,城外兵营比城内还热闹。
杨承应和宁完我伫立在山岗上,宁完我用望远镜瞅了半天。
“大帅,咱们搞这么多蟒缎干什么?”
宁完我好奇地问道:“你还让耿仲裕组织了一百艘商船满载着布匹,随后跟进。”
“来都来了,不能这么回去。”
杨承应笑着说道:“我打算把张存仁留在李朝北方,熟悉边境情势。我们去釜山港前往对马岛,再去平户。”
对马岛的家督宗义成,和杨承应以前打过交道。杨承应还从他手里讹诈了一大笔银子用于练兵。
后来,杨承应把纺织厂的布匹通过釜山港转运到对马岛,再经过宗义成的手,进入倭国的市场。
此举对倭国的布匹市场冲击不小,宗义成通过赚差价,赚了个盆满钵满。
肥羊已经养肥,可以再薅一把。
宁完我何等聪明,立刻懂了:“有宗义成的引荐,相信平户的松浦家不会不给大帅这个面子。”
“面子是靠自己争取的,我这个人最是厚道,拿钱办事。”
杨承应笑了笑,“还爱打抱不平,凭什么松浦家可以独霸与外国的贸易。”
宁完我也笑了起来:“我们要主持这个公道。”
“正是。”杨承应郑重的点了点头。
一车车满载着蟒缎的马车,离开杨承应的兵营,运往停泊在海岸边的船上。
要说李适本人出身贵族,对于两班贵族没有那么多的仇恨,稍微敲出来点东西,就把他们轻轻放过。
结果不少人家藏着蟒缎和金银器皿,都被他们拿出来换了粮食。
杨承应甚至就近开了个炉子,把这些东西通通融了,铸成银子装载上船。
一转眼十余天过去了。
到了天启四年的三月十七日,李倧一行人终于返回都城汉城府。
除乱局平定之外,还有一大喜事等着他。
大明册封他的使臣到了,与册封使臣一起的还有李朝自己派往大明的使节团。
为了证明自己的合法地位,尽管刚刚经历一场大乱,李朝还是把册封大典举办的相当隆重。
繁文缛节一大堆,杨承应借口自己病了,没有出席。
次日,金瑬带着十三万两白银来见杨承应。
杨承应把其中的两万两给了王绍勋,奖励他这次的行动。
又过了一天,也就是天启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李倧在昌德宫仁政殿与杨承应见面。
虽是李朝大王,但作为大明的附属国,杨承应有大恩,李倧请杨承应坐主坐,自己居于客座。
金瑬等李朝大臣心里虽然不认可,却也不敢得罪杨承应。
杨承应的几千精兵还在城外。
然而,杨承应并没有坐主坐,而是请李倧坐主坐,自己坐客座。
有道是“远来是客”,对方又是一国之尊,太把他看扁,对以后不利。
这样一来,让第一次真正见到杨承应的李倧对他产生了好感,完全和印象中骄横跋扈的总兵无法划等号。
出席宴会的是李朝的重臣和杨承应带来的宁完我。
既然都不是外人,杨承应也就不客气了。
等酒过三巡,双方气氛到位后,他道:“我此来贵国,除了平定叛乱,还想借道前往对马岛。”
“借道一事好说,如果尊帅有需要,我国上下必当竭尽全力相助。”
李倧客套一番,话里也带着几分真意。
以往使节团抵达李朝,李朝总是要破费几万两银子。
李倧一开始还担心给使节团银子,付给杨承应的银子就不够了。
不料,杨承应居然让大明的使节团不许收一分钱,帮他们解了困境。
“我离开后,想将两千五百名部下暂时留在李朝,居于铁山。”
杨承应说道:“粮草供应等都不用贵国费心,军纪方面也不用你们操心。”
铁山,是杨承应第一次来李朝屯兵的地方。
对于杨承应部下的军纪,李朝上下当然是信得过。
但是让杨承应驻军,李朝主臣有些打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