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船上设施齐全,有专门用于装卸货物的吊具,所以刘山夏一行的行李转移上岸并没有花太长的时间,倒是搬运到交通艇的过程耗时更多一些。就算全程都有高枞手下的士兵帮忙,最终也还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才完成了所有物品的搬运工作。
这艘公务船在完成这段任务之后,就将离开此地继续执行下一个任务。而刘山夏等人则需要先完成在苗栗的任务,然后才会由海运部协调安排船来接他们回去。
交通艇上的蒸汽机已经提前预热了许久,等到东西装完,也就可以立刻出发了。刘山夏在高枞的陪同下登上其中一艘交通艇,发现甲板上还专门给他准备了一张藤椅,虽然条件简陋,但也算是给他提供的一项特殊待遇了。
清点人数之后,高枞便下令出发。操作蒸汽机的水手鸣响汽笛,拉下阀门驱动螺旋桨,船尾便立时腾起了阵阵水花。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三艘交通艇鱼贯驶离了码头,溯溪向东缓缓行进。
交通艇上安装的蒸汽机在运行原理上与火车的蒸汽机车头其实大致相同,只是驱动的末端由车轮换作了螺旋桨。当然船的航行速度远远无法与奔驰在铁轨上的火车相比,刘山夏估算这航速大约也就只是五六节的水平,考虑到是在溯溪逆流而上,而且还装载着人和货物,这样的航速倒也可以接受。
刘山夏抬腕看了看手表,对高枞问道:“中午能到吧?”
高枞点点头道:“路上大概要两个小时多一点,中午之前肯定能到。”
“那还好。”刘山夏微微点头表示认可。这一路从三亚到苗栗,他已经在海上晃荡了多日,刚才踩上码头的时候脚底下如同踩在棉花上一般,实在不想在船上继续待下去了。事实上刚才在码头如果能有走陆路的选择,比如乘坐马车前往采油区,那他肯定就不会上这船了。
但很显然本地的陆路交通状况并不理想,而这也正是他来到这里的主要任务。途中闲着无事,刘山夏便向高枞了解起本地目前的交通和货运状况。
海汉在苗栗的人口有九成都集中在内陆的采油区,所以现有的基建工程也都是以采油区为中心。而采油区目前的产能其实很有限,因此相关部门也一直没有在运输方面投入太多资源,直到这次执委会决定加大对这一地区的开发力度,才真正将运输相关的基建工程列入到计划中来。
本地其实也有采油区至海岸的陆路通道,但由于本地人口高度集中,且处于半封闭的管制下,民众不能随意出入采油区,因此陆上通道所承载的运输功能非常有限,加之有免费的水路可用,本地管委会自然也不愿花太多费用来维护道路,时间长了,这陆路连马车都不好走了,进出采油区的运输也就愈发倚重水路。
至于货运状况,高枞称采油区每月只往后龙溪入海口的码头运送两次货物,一般两到三条交通艇就能完成单次的运输任务。而本地对外的物资需求其实也不大,民众日常所需的粮食和其他食物基本可以在本地自给自足,年景好的时候甚至还有富余,从外界运来的多是一些海南岛所产的生活用品,运量多少就不一定了,但本地目前的运力足以应付。
刘山夏听到这里,便大致明白为何本地跟运输相关的基建工程一直停滞不前了。这一是执委会有意控制这里的移民开发进程,没有往此地迁入大量人口;二是本地运输需求确实有限,仅凭一条水路就已能够满足,因此也就没有动力来大兴土木,通过修筑道路和港口来获取更好的运输条件。
不过如今执委会已经决定要往这里大量迁入移民,刘山夏深知只要人口规模一上来,运输的需求自然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修建陆上交通干线肯定是势在必行。至于要不要一步到位把铁路也建起来,刘山夏倒是觉得有待商榷,如果本地的对外货运需求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那修建铁路系统只会造成运力的浪费。
而且据他所知,台湾本地并没有铁矿可供开采,所以铺设铁路所需的铁轨也需要在海南岛制成之后再通过海运送过来,而这条铁路的运行长度至少会在四十多里,这要比三亚目前运营中的铁路长度还要多了近一倍的距离,算下来建设成本可就相当吓人了。
当然实际情况是否如他所想的这样,还得与本地管委会接洽之后才能确定。不过在刘山夏的心中,已经把修建铁路的可能性调低了一个等级。
跟随刘山夏来执行这趟任务的这些手下,基本上都是第一次来到台湾岛,对于这里的环境倒是颇为好奇,有人甚至已经拿后龙溪两岸的景色与田独河流域做起了对比。
两地的差异显而易见,后龙溪沿岸几乎没有人迹,如果不是这几艘交通艇上的蒸汽机不断发出轰轰隆隆的声响,眼前简直就是一幅未被人间浸染的自然画卷。
“这附近应该没什么土着民了吧?”虽然有驻军和自己的随行护卫人员保护,但刘山夏还是想再确认一下自己的处境是否安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