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忧心完颜宗翰杀向山东,被迫提前撤离。
两人连面都没见到,李敬却托人送了他几把武器,长枪和佩刀现在还随身携带。
原本以为折可求会提出把地方驻军升格为钦命军,朱琏也盘算让折可求挑出部分善骑射的士卒,训练一支精锐。
根本没想到,折可求什么要求都没有提,居然想见李敬。
“这事我现在可办不到,李敬前几天已经出发,远征西洋了,倒是柔嘉在汴梁登基,李敬肯定会赶回来,折将军相比也不想缺席新帝登基的盛事?”
“皆时只要微臣不死,爬也要爬到汴梁!”
折可求哑然失笑,自己过些日子返回延安府,然后在延安府把钱发了,整训裁撤部分士兵,然后又要去汴梁。
“让你和王善过来,主要还是想提醒你们,河东,西北都是沟壑纵横的地方,百姓生活本身就很难,战乱之后,你们一定要整顿军纪,绥靖当地的治安,尽快的恢复民生和秩序!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对于延安府和河东,朝廷内部的朝臣有些争议。
一部分人认为哪里生活太苦,未来不管是百姓还是军队,都需要投入巨额的钱粮进行补贴,耗费糜大,却未必能又比较好的治理效果。
而不管是南洋,还是广南都缺人开发,应该把河东和西北人口迁徙一部分过去。
李敬极力反对这种说法。
他认为当前的河东和延安府都是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本来就地广人稀,哪怕看似迁徙一些无关紧要人口,其实也是对当地实力的削弱,作为大宋未来进攻金狗,西夏的桥头堡之一,只能加强,不能放弃。
这年代的大规模迁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常年生活在西北人陡然迁徙广南,除了舟车劳顿,还要付出不适应水土的代价,那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
至于日后这些地方恢复了修养生息,贫瘠的土地限制人口发展的时候,再说。
“娘娘,西北苦,老百姓却很淳朴,朝廷对肃整吏治决心很大,我就替百姓提个要求,多派一些清官,有能力的官员到西北来!”
折可求这个要求,说到了王善的心里。
“娘娘,河东也一样,我王善组织百姓抵抗跟金狗拼命还可以,现在金人打跑了,打仗,我打仗不行,治理地方,更是扯澹了!”
两人这么说,朱琏倒是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这两年,山东治国的人才积累,远不如练兵那么成效斐然。
培养和涌现出来的一批人才,连派往全国平叛的富庶地区都不够。
还要往山沟里扔?
本末倒置啊。
倒是在一边看着的乔淑云看出了朱琏的心思。
“两位将军,靠人不如靠自己,你们有造福百姓的心思,就是做一个好官的基础,把你们那些个机灵的,肯踏实干事的官员,有功校尉派一些过来,到山东东路的州县跟着学个一年半载,再回去发展桑梓,你们再督促他们干活,娘娘也派张叔夜这样的得力官员协助巡视,纠正错误.......”
“太妃好高明!”
人强不如自己强,华夏族历来都是靠自己。
乔淑云几句话,让王善折可求茅塞顿开,看向她的眼神,惊为天人。
她却很介意两人叫太妃。
“娘娘同意我辞位了,现在不是太妃了,世人只知道李敬是大宋传奇战神,只有山东东路的百姓才知道,他还是治理地方的能臣!这两年利用军令和地方管理结合方式,颇多创新,成效斐然,值得效彷,王刑狱使如果能在山东多留一些时间,不放带着你的属官和亲随多走走山东各地!”
“好,我就听太妃一言,还望娘娘可以让人给与微臣方便!”
目前登州成了全国的朝廷中枢,又成了大量船只运输的物资枢纽,城门和路口戒备森严。
若没有禁军跟随,没有本地居民的令牌,他们寸步难行。
到了几天的王善以为整个山东东路都跟登州一样。
不过朱琏点头同意,让他很欣喜。
“王刑狱使,昔日黄河北岸的大捷,你是有大功劳的,但是还是有不少官员上书说你大匪出身,诏安后挂一个虚职高高挂起就可以了,但是我,宗泽,李副使都认为你是可以有作为的!”
王善到不觉得朱琏这个话是恩威并用的敲打。
大宋鄙视链顶上站的都是士大夫,他们连官家都敢瞧不起,折可求打仗再能,也只是一个丘八。
更何况自己这种出身土匪的。
天知道自己稍微有点出格的言行,做法,会在官场掀起什么轩然大波。
也有人建议他功成身退,留个好名声在河东三晋大地。
可是他不甘心啊。
此番金狗主力没有被打垮,说不准什么时候又卷土重来。
宋金之争犹如逆水行舟,朱琏监国的大宋朝气磅礴,他认为自己还能帮河东做点事情。
“能遇宗帅,王善三生有幸,能的娘娘信任,王善当为大宋誓死效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