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不时就抻一下身上的衣裳,真好看,跟大家穿得一样,想让娘看看,不知娘能找到他们不。
苏青媖早就发现了他们兄弟俩了,在人群中排在最前,兄弟俩长得精致,尤为显眼。
苏青媖见他们四下张望,朝他们走了过去,摸了摸他们的头。
两个孩子,脸红通通的,“娘,好看吗?”小宝仰着头,一副激动的小模样。
大宝也抿着嘴,看向她。
“好看。在学馆里要好好读书,要听话,知道吗?”
“知道!我和哥哥一定听先生的话!做个好学生!”大宝听了也朝她点头。
接下来就是顾宏德领着一众学子拜了孔夫子挂像……
从来没教过礼仪,拜得歪七扭八,让人看着好笑。但好在都没人喧闹。
接下来苏青媖对着一众学子说了几句话,勉励他们用心读书,将来做个有用的人。便宣布开馆。
“开馆!”
外头在山上围着看的家长,听了这话,也跟着激动,看着一身学子服装,整齐划一的学子们依次进入各自的教室,只觉得心潮澎湃。
几个先生各自把学子带回教室后,苏青媖跟副馆长顾宏德到先生活动室商议课程的事。
现在有二十二个蒙学班一个初学班,但只有九个先生,哪怕加上思渊思源两个武学先生,也是不够。
学堂要上什么课,之前苏青媖有跟几位先生讨论过。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除了乐她目前不打算开设之外,其余都是要学的。
青山学馆打算文武并重,射和御由武学先生教习,礼、书,由九位先生负责。数目前只有顾宏德和两位男先生会,其余的人都教不了这门课程。
还是得再招先生。
苏青媖看了看各班的排课表,先生不足,但文课武课分开,文再分读书和习字,倒也能错开安排。暂时能运转。
跟顾宏德这边讨论好学馆的一众事宜,又到各班巡视了一番。
各班在分发书籍,先生们在给孩子们念各种规矩教礼仪规矩。苏青媖见先生认真负责,而一众学子坐在崭新的教室里,听得也认真,便放了心。
苏青媖出了学馆,还看到很多家长围在学馆门口,不肯离去。
有很多今天只是来看热闹的。但一来就见学馆里面有模有样,学子们换上衣服已经跟山里娃子截然不同了,精神面貌看起来已不是山里疯玩的娃子了,整齐划一,知礼节。
看着就让人振撼。有些人不禁有些后悔。
见苏青媖出来,便拉着她问能不能把他们的孩子送来。
苏青媖微笑地摇头,说今年招满了,各项工作已经安排下去了,只能等明年了。
让不少人后悔不迭。
苏青媖接着便去见了马信。
马信见了她就朝她点头,赞许:“不错,你又为山里做了件实在事。将来你干爹那边也不会缺人用了。现在科举几乎都停了,你干爹想用人,都是靠着熟人举荐,自荐,人品学识也没有个衡量的标准。长久以往,必会有不少弊端。如果你能把这事做起来,越地有自己的一套考核人才方案,你干爹也不用愁了。”
“干爹信里也跟我提了提,但我这只是蒙童教育,要教童生试秀才试的书,要达到干爹的用人标准,还要用不少年。”
越地要用人,还得再做一套考核标准。
马信叹了口气道:“现在各州各府的差役,找个能认字的都难。你把他们教好了,识字的人多了,将来自然会自己求上进。将来不仅越地,各州各府用人的地方多呢,总不能招一些连文书都看不懂的人。”
也是。现在估计各地都陷入用人荒。
科举一停,世道一乱,饭都吃不饱了,谁还读书。但各州府领导班子又不能不运行。
“我也没想那么长远。就是看着山里的人没几个识字的人,心里着急。我贴个告示都要让人在门口反复地念,举办个灯会,让大家猜谜,字谜都没人看懂。也是愁人。就是想大家会认些字罢了。”
马信听了点头:“你做得好。能识字认字自然比睁眼瞎强多了。将来不至于连契纸都看不懂,被人骗,连写个信都要四处找人。”
苏青媖点头,技多不压身,多会一样学识,自然是好的。
看向马信:“信叔,我来找你,是想让你帮我再挑几个武学先生出来,只思渊思源他们怕是管不过上千学生。你们现在只上午训练,应该能挑几个人出来吧?”
“行。要几个?”
“先要三个吧。”
“好。我等下就去挑人。”
“对了,信叔,你手下有没有会术数的?现在这门课一大半先生都不会,我想找两个会术数的先生。山里孩子,不一定要会很多经义,但术数最好要懂,不能卖个鸡蛋都不懂算钱。”
集镇开了之后,多的是拿着自家各种东西来换铜板的,但山里呆久了,几乎都是大字不识,算数不懂的人。随处可见连卖个鸡蛋都不知道数钱的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