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战舰的生产暂时停止了,但新的计划已经启动。
在达克乌斯最初造访信天翁级战舰时,他曾对杜鲁奇造船技术提出过许多构想,但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技术的进步,当年的想法已显得有些过时。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狂野、更具颠覆性的造船计划——一次性消耗品,特种驳船的批量生产,反正现在的纳迦罗斯不缺钢铁,更不缺技术。
新型舰船的制造,让阿苏尔们的震惊程度进一步升级。
这并不是一艘战舰,而是一种专门为特殊作战需求而设计的一次性海上平台。
舰体长达一百二十米,其船头设有一个巨大的悬索,专门用于固定从船腹伸出的四段桥梁,每段桥梁的长度二十五米,可以自由伸缩。
船体两侧则耸立着两个巨型升降支柱,也就是助锄,能够在海上保持稳定,使整艘驳船即便在波涛汹涌的大洋上依旧坚如磐石。此外,船舷两侧特意设计了与信天翁级对接的接口,以便进行快速装卸。
而最令人咋舌的,莫过于其船尾的DIY开放平台,这一设计为战术部署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意味着这艘驳船可以根据不同任务需求进行拼装,适应各种复杂登陆环境。
当阿苏尔们看到这一切时,他们的表情已经彻底凝固了。他们的震惊,并不仅仅是因为这种舰船的奇特设计,而是因为它所带来的战争模式的彻底改变。
在传统的登陆战中,阿苏尔们惯用的是滩头强攻战术,依靠海卫强行登陆,在血战中夺取立足点,进而向内陆推进。这种战术虽然有效,但也意味着惨烈的伤亡,每一次登陆战几乎都伴随着巨大的代价。
然而,杜鲁奇的这款特种驳船,彻底颠覆了这一切——它甚至能够绕开海滩,只需调整驳船前方的伸缩桥高度,就可以在各种极端环境下展开登陆行动,不管是陡峭的悬崖,还是崎岖的丘陵,它都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部署。
这一点,才是阿苏尔们最无法接受的事实。
他们终于明白了,杜鲁奇的战争思维,早已超越了他们的时代。这不仅仅是军事技术的领先,而是一种从思维模式到战术体系的彻底颠覆。
然而,阿苏尔们还是理解出现了某种偏差,特种驳船是用来登陆的,但不是用来登陆的,特种驳船真正邪门的地方是船尾的开放平台,不过达克乌斯并未对此多做解释。
在达克乌斯看来,这东西比诺曼底战役中的桑树港还要逆天。
谁跟你玩滩头绞肉啊.jpg
如果说北部造船厂代表着杜鲁奇无穷无尽的战争意志,那么南部的商船造船厂,则象征着纳迦罗斯日益扩张的经济触角。
战争不仅仅是兵锋相见,更是资源的调配、经济的博弈、补给线的稳定与扩张。任何一个强盛的帝国,若只知挥舞战刃而忽视经济建设,最终都难逃崩溃的命运。
而如今的纳迦罗斯,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资源的极限。
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
纳迦罗斯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循环往复的临界点,人口的增长导致资源的消耗加剧,而为了维持庞大的人口,更多的资源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刚需。
这种状况,即便是精于种田的达克乌斯,也很难找到彻底解决的方案。他已经竭尽所能地利用纳迦罗斯的一切资源,压榨土地的最后一分养分。
然而,这仍然不够。
纳迦罗斯,仍然需要更多的资源补给,仍然需要艾希瑞尔不断地输血,才能让这个庞大的机器继续运转下去。
正因如此,商船的建造从未停歇,亦不能停歇。
当南北造船厂的参观结束后,一行人来到南部港口的火车站高点,俯瞰着港口繁忙的作业景象。
这里已经不再是阿苏尔印象中那些传统的港口。
堆积如山的货物、满载珍贵商品的商船、码头上熙熙攘攘的搬运工人,这些依旧存在,但它们已经不再是港口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充满工业化气息的景象,庞大的信天翁级商船静静地停泊在码头,巨大的吊车移动着,将一只只集装箱从船腹中吊起,精准地放置在等待装载的火车车厢上。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丝毫拖沓。
集装箱被稳稳地固定在火车上,工人们迅速上前,检查固定装置,确认锁扣稳妥无误。随着一声长鸣,装满集装箱的火车缓缓启动,车轮与轨道摩擦发出的沉闷声响在空气中回荡,钢铁巨兽般的列车带着沉甸甸的货物,缓缓驶入火车站。
在这里,它并不会停留太久。
调换车头之后,火车迅速调转方向,沿着铺设在土地上的轨道向纳迦瑞斯大桥驶去。
这座连接克拉卡隆德南北的大桥,现在是纳迦罗斯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钢铁浇筑的桥身横跨广阔的红毒河,让货物得以迅速运往北方。
大桥在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经过改造,变成了两层,上面走人,下面走车,而位于最上方的凯恩雕像虽然没有被达克乌斯邦邦打了几拳,但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艾德雷泽的全身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