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士们见无路可退,一鼓作气,遂攻克太平。
时人有对赞曰: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进城当日,皇爷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当地百姓无不拥护,纷纷慷慨解囊,送水送粮,送马送羊。
脚跟站稳后,皇爷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亲任大帅之职,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以常遇春、徐达、汤和等为将,厉兵秣马,胸怀天下。
至正十六年三月,张士诚于长江沿岸发起攻势,进攻江南元军。皇爷乘此机会,亲率水陆大军三攻集庆,战三日,攻破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
因过往义军每每因粮食不足而杀俘,陈兆先部下俘虏多有担忧,皇爷秉持君子坦荡荡之作风,从降军中挑选五百勇士为亲军,于夜里守卫帅帐,帅帐内则只留有亲兵统领冯国用一人。
第二日,降军得知此事,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
于是大战越发顺遂,战果持续扩大,不到十日,我军便已攻下集庆。集庆,即是如今我大明首府应天府也。
“那一夜可真是惊险啦,咱跟冯国用干脆一晚上没合眼,生怕那些归降士兵杀进来,还好他们最终没有进来,反而都归心于咱。”朱元璋笑了笑,背上实则已经出了一身冷汗,多少有些后怕。
——至正十七年,皇爷麾下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皇爷亲率军马攻取宁国。
随后赵继祖克江阴,徐达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
至正十九年,皇爷麾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皇爷实际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陈友谅部相邻。
至正二十年,人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之青田先生刘基被请至应天,委任为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提出避免双线作战、各个击破之建策,被采纳。
至此时,高筑墙已然完成,皇爷遂着手实行‘广积粮’。
为解决粮食需求,皇爷除动员百姓外,还推行屯田法,使军队屯田,同时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
如此仅仅几年,开垦良田无数,府库充盈,军粮充足,诸文武大臣皆曰:天时地利人和皆在我,合该进取天下。时至今日,当年之田地,仍为大明出产无数精粮,恩泽四方。
彼时,除元廷外,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皆各占一方,野心勃勃,却无一人胸怀大志,只想割裂分治,长此以往,则国将不国,华夏复归春秋战国之乱世,百姓反不如活在前元。
皇爷有心劝降,减少纷争流血,奈何贼子不肯,不得已,只得发兵征讨。
陈友谅其人,本是徐寿辉手下大将倪文俊之部下,偏偏此人生的狼子野心,竟恩将仇报,犯上作乱,冒险杀死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挟持徐寿辉攻占我方太平、采石之地。
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于是杀掉徐寿辉,在采石违逆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陈友谅随即与张士诚约定,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我方领地,应天大震。
皇爷心中已有计策,但不好善专,于是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惟有刘基默不作声。
皇爷于是征求基之意见,刘基认为大敌乃陈友谅,只需消灭此人,天下大事可定。皇爷亦如此看待,遂决心决战陈友谅。
陈友谅虽势力强大,但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敝,故而外强中干,只需一场,便要一败涂地。
一番磋商,皇爷与刘基定下诱敌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之策略。
时有皇爷部将康茂才与陈友谅乃是老友,皇爷命其修书一封,派人送至陈友谅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称其会在江东桥内应,陈友谅果然上当。
六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率水军赶至应天郊外江东桥,惊觉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水军无法通过,方知中计,但为时已晚,皇爷令旗一摇,千军万马奔袭而出,陈友谅大败。
皇爷随即收太平,占信州、安庆,陈友谅败逃九江。
次年八月,陈友谅攻下安庆,殊不知自己已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
趁着陈友谅出兵之机,皇爷率军直取陈友谅老巢江州,陈友谅惊慌失措,逃往武昌,皇爷顺势攻克江西及湖北诸地。
至正二十三年二月,张士诚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向皇爷求救。
皇爷率军赶到安丰,看似大军尽出,实则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乃为诱陈友谅出兵也。
陈友谅中计,决意反攻,于是不顾将士反对,率兵进攻洪都。
洪都本不可久守,但此地乃战略要地,关联天下,万不可失,于是守将朱文正奋死拼搏,每阵必当先,使得士气大振,军心可用,终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