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当然要去救。”吴天佑大手一挥。“像刘玱琳这样的悍将可遇而不可求,死在湘军手里太可惜了。尽人事听天意吧。”
英王率英殿军主力走后,湘军胡林翼便敏锐察觉到陈玉成在南线布置的重大漏洞。
陈玉成在菱湖北岸布置的十三垒,战力低下且各自为政,根本不值一提。而防守在赤岗岭上的太平军因取水困难,定然无法长期坚守。于是命令新到的鲍超霆字军会同成大吉部共1万多人展开围困。围而不攻,坐等长毛军断水后再行进攻。
谁知鲍超心高气傲,并未遵照胡林翼只围不打的将令,倚仗将士精锐直接对长毛军发起猛攻。
刘玱琳是英王座下的第一战将,彪悍无比。他麾下的兵马,都是从两广出来的“老兄弟”,是太平军一路攻城拔寨,无数场战斗打剩下来的精英。战斗力强,战斗经验丰富,战斗意志坚定,是陈玉成手下第一劲旅。虽然区区1200人,但湘军想要夺取赤岗岭,并不容易。
赤岗岭位于集贤关外,是一处由花岗岩构成的高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四垒”分四个方向把守赤岗岭。刘玱琳部第一垒处在官道的正面,李四福、朱孔堂、贾仁富则护住左右两翼及后方。刘玱琳部是湘军进攻的主要方向。
攻打赤岗岭的湘军有一万多人,曾国荃、鲍超、成大吉等悍将悉数出动,阵营十分豪华。其中,鲍超麾下的六千多“霆字营”是主力,曾国荃的“吉子营”有部分参与战斗,成大吉部四千兵马也参与行动。由于道路崎岖,部队无法有效展开,进攻部队最多只能容纳2千人。湘军只能采取车轮战术,派部队轮番进攻,结果刘玱琳从容指挥将士堵防营垒缺口,连续十次击退湘军进攻,毙敌近千人。
鲍超,号称是湘军第一猛将,大小战斗500场,身受108处伤,未曾战败。“霆字营”,湘军精锐中的精锐,是胡林翼一手调教出来。野外决战,湘军阵营没有比“霆字营”更强的部队,即便是曾国藩一手培养起来的“吉字营”,都要靠边站。由于得到欧洲列强的支持,湘军从英法手中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使得湘军洋枪的比例超过50%,还配有一定比例的洋炮。这些武器的使用,使得湘军在攻坚战中有明显的优势。猛烈炮火掩护下,湘军匍匐前进,手持洋枪冲锋,攻势非常凌厉。
可刘玱琳部却极为强悍,不仅人人善于肉搏战,还人手一支步枪,清一色扬威军仿造的恩菲尔德来复枪,枪打得是又快又准。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太平军从弹孔中射击。湘军冲锋,太平军未动。湘军进入百米范围后,太平军连续齐射,并投掷火罐,湘军叫苦不迭。
枪林弹雨下,鲍超亲自出击,“霆字营”士气高昂,拼死冲锋,但在刘玱琳部顽强抵抗之下,仍然无法攻破太平军垒墙,还是败下阵来。
就在刘玱琳部和湘军生死相搏的时候,李四福、朱孔堂、贾仁富等三个营垒却毫无动静。三人见湘军势大,己方处境极度不利,开始商量解困办法。大家心里清楚,现在太平军基本没有取胜的希望,继续对抗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所以,李四福三人商议,乘着刘玱琳还在和清军作战,湘军又一时无法取胜的时机,向湘军请降。或许可以逃过一劫,说不定还可以升官发财。
三人商定后,便写了一封请降书,由李四福的亲卫带下山,呈交湘军统帅。
湘军曾国藩、胡林翼接到请降书后,随即征求各营主帅意见。结果大家意见分歧很大。胡林翼主张接受李四福等人的投降,这样可以减少损失,并快速击溃太平军。曾国荃、鲍超、成大吉等全部反对。鲍超是因为攻击受阻,部队伤亡惨重,咽不下这口气,所以反对接受投降;曾国荃、成大吉等,则是因为在三河大战中李续宾、曾国华等人全死在这些人手上,所以不愿接受投降放他们一条生路。
曾国藩考虑良久,最后决定暂时搁置这件事。反正他们也跑不了,不如等局势明朗后再做决定。于是,湘军没有理会李四福等人的请降,继续攻击。不过,这次则是集中兵力,全力进攻刘玱琳部。对李四福等人的营垒是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赤岗岭上屯粮并不多。弹药又得不到补充,在湘军持续攻击下,刘玱琳部压力很大。加上缺少饮水,仅靠石缝中滴出来的那点水,根本无法满足全军的需求。即便面临如此艰难的困境,刘玱琳并未放弃,仍然顽强抵抗。
鲍超凭借火炮的优势,继续率领霆字营猛攻,不给刘玱琳喘息的机会。力求一举摧毁营垒,消灭这支太平军劲旅。如此,赤岗岭上炮声轰轰,硝烟弥漫,战况非常激烈。
炮火持续攻击,终于摧毁了刘玱琳第一垒的外墙。鲍超见状面露喜色,立刻率兵往缺口处冲杀,试图杀入里面。
此时,刘玱琳手持大刀,全军集结在缺口处与“霆字营”展开残酷的肉搏战。刘玱琳部个个以一当十,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在白刃战、肉搏战中将“霆字营”击败。激烈的肉搏战,让鲍超见识到了两广老兄弟的凶悍。随着霆字营伤亡增大,鲍超只好下令撤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