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均彻底摆脱了原本的路线,朝着吃货武将的发展一路狂奔,诸葛亮都拦不住。
诸葛均也被逼着学习,主要是学习算学和兵法,身为将领哪能不懂算学,连后勤都搞不明白,还怎么带兵出征。
兵法就不用说了,这是必修课,甚至还要纠正诸葛均的一个坏习惯,犹豫不决。
战场之上最忌讳的就是犹豫不决,哪怕做了错误的决定,也不能在做出选择的时候磨叽。
影卫教导诸葛均的一点就是别追求完美,你之所以犹豫不决,根本原因就是想着追求完美,可世间的事情哪有真完美无缺的。
你以后领兵作战,但凡遇到那种完美的事情,毫无疑问,那就是陷阱。
任何超脱你推演之外的事情,坏的则罢,好的就要小心了,好的不能再好的那种,那就是坑。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才是正常的,过于完美就不对劲了。
诸葛均却振振有词:“陈卫大哥说的不对,我看你们陈家的生活就很完美,难道也不对劲吗?”
对于这个问题,影卫没有回答,只是笑笑。
反倒是诸葛亮听到了,直接拽走了诸葛均,因为他知道,陈家就是不对劲。
这个话题到此为止,以后别说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隆中的生活平静,其他地方已经打翻天了。
北方,曹操和袁绍相聚于官渡,准备一战决雌雄,谁赢了,谁就能问鼎天下。
当事人双方怎么想的,不知道,但这件事倒是闹的外界议论纷纷。
也就是现在没有直播,不然能养活不少战略分析家,各执己见,绝大多数人还是看好袁绍。
陈家,诸葛亮持有不同的意见,他看好曹操,因为他分析了袁绍的性格和阵营构成,凝聚力不够,抵不过曹军的万众一心。
借着这件事,诸葛亮也算暴露出来了他的政治倾向,和曹操很类似,主张有教无类,看重平民中的人才,不拘泥于世家大族。
虽说不至于像是曹操的‘唯才是举’,但多少也有那个意思了,诸葛亮看重平民阶层,多过于世家大族。
这种思想在曹操领地里不算什么大事,最多就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人不喜罢了,可在荆州,这就是政治错误。
荆州这地方,完全就是世家大族把控着政局,荆州牧刘表只是一个代言人,实权都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里,管理层也都出自世家大族。
平民阶层在荆州根本就出不了头,要么投靠世家大族,成为附庸,要么泯灭于众人。
听着诸葛亮的政治理念,陈曦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诸葛亮在出山之前的日子里没啥朋友,他的思想完全融不进去荆州的圈子。
诸葛亮也不屑于和那些人为伍,他很清高,清高到没几个朋友,认可他的只有那么几个人而已,更多的还是看他的笑话。
如果曹操不打荆州,刘备也不惦记荆州,那荆州牧就是从刘表到刘琮的身上,掌控政局的还是世家大族,诸葛亮一辈子都出不了头。
这么看来,诸葛亮应该感谢曹操。
陈曦看出问题所在,却没有纠正这种思想,真要是改变了诸葛亮的政治理念,那未来的他还会是名传千古的丞相吗?
大方向没有干涉,可小节方面,陈曦多多少少还是影响了诸葛亮,平日里的闲聊天,他的思想对于诸葛亮来说都是一种冲击。
特别是政治倾向问题,两个人已经不聊了,没法聊,再聊就要吵架了。
诸葛亮是妥妥的保皇一党,理想就是匡扶汉室。
陈曦则不同,他的政治理念是谁能给百姓带来好日子,谁就有资格当皇帝,凭什么姓刘的一直坐天下。
大逆不道!
这种思想在这个时代就是大逆不道,诸葛亮都不敢听,生怕听了之后和这个好大哥发生矛盾。
不听,也不说,就当不知道。
诸葛均就没那么多想法,他过得很快乐,无忧无虑的那种。
诸葛均的政治倾向约等于无,没啥自己的想法,反正将来就是跟着哥哥们走,要么就终老隆中也是不错的选择。
两个哥哥,诸葛均其实不怎么想投奔诸葛瑾,兄弟俩之间差了10岁,没啥感情,再者说了,江东那边也重用世家大族,他去了就是一个小卡拉米。
诸葛瑾在江东都没怎么被重用,更别说他这个小弟弟了。
诸葛均更多的还是想跟着二哥走,将来看二哥什么意思,不行的话,当一辈子农夫也不是不可以。
心思少了,生活的就开心,诸葛均多少被养的有点没心没肺了,也是最像陈曦的人生观的,自己过开心就得了呗。
诸葛亮天生心思就重,一个农夫,操着丞相的心,你让真正的曹丞相如何自处?
袁绍还是被打败了,一败涂地,这个结果是很多人没想到的,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曹操统一北方已成定局。
陈家,陈曦和诸葛亮也在聊这件事:“孔明,将你代入袁绍的三个儿子身上,面对这种绝境,你有没有什么办法破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