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启的钱都放在空间里面,他将手伸进口袋里面摸索一番,装模作样地从里面掏出几张纸票。
从里面数了两张一块和两张五毛,凑足了三块钱,交到男人手中。
男人看到钱的时候,脸上露出了急不可耐的表情。
他拿到钱后用手搓了搓,好像在查验这些钱是不是真的,又对着天空看了一眼,男人迅速把钱塞进口袋里面。
而后就将香炉塞给高明启,生怕他会反悔。
高明启拎着铜香炉返回院子,他找了一块布又擦了擦香炉底部,将底款完整地露了出来。
果然就是大明宣德年制几个字,现在唯一不确定的,这东西是不是真品。
这会儿北屋的房门打开了,牛爷和李清从里面走出来。
“三儿,你在哪干啥呢?”
牛爷看到高明启蹲在棚子下面,手里好像捧着个东西,显得十分神秘。
高明启抱起铜香炉来到牛爷跟前,将这东西翻转过来,“师父,我刚才在村里买了个香炉,感觉挺像以前的物件,您帮我看看吧。”
牛爷目光扫到香炉的底款,眉头紧蹙,上前捧住了香炉。
“宣德炉?”
他翻看着香炉,语气中带着怀疑。
“看样子有点意思,但是这东西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牛爷不精通此物,如果说是古董家具,他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对于宣德炉,只是闻其名,而不知其意。
宣德炉并不是到了后世拍卖了高价才出名,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因为其精致的做工而备受追捧。
明清时期,许多富商和收藏家都不惜重金购买宣德炉,价格居高不下。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自那时起就有不少仿造者。
在明清两代,仿制宣德炉的风气盛行,甚至不同的地区还因此产生了派别。
所以牛爷也拿捏不准这东西的真假,不过他给高明启指点了门路,“你回去了拿这东西去找牛犇,这小子虽然不着调,但是在古董这方面,他还是有点建树。”
“让他给你看看,要真是好东西,以后藏家里收好了,别让外人瞧见了。”
如今民间不兴收藏,尤其是涉及到古董玩意,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弦,将这类东西当做封建迷信的残留。
在这一点上,牛爷着重嘱咐了一番。
事情办完了,三人简单吃了点东西,然后把借来的物品还给村里人,三人就匆匆离开李家村。
这次出发得早,临近中午的时候,他们就进了永定门。
进了城以后他们没有回木器店,牛爷大手一挥,带着三人来到王府井大街北口金鱼胡同。
三人停在东来顺门口。
“走,吃涮羊肉去。”
这一路寒风刺骨,几乎将人冻透了。
高明启和李清还从来没到东来顺吃过东西,这年代寻常人家基本上一辈子都不会下馆子。
牛爷坐下以后豪迈地直接要了五斤羊肉,另有白萝卜、白菜叶和豆腐诸般配菜。
高高的铜锅起了火,鲜汤锅底的味道勾地人口水直流。
李清刚开始手足无措,坐在座位上不知道干啥,高明启主动替他调好了芝麻酱,在上面淋上酱油和韭菜花,加上虾油少许,一勺辣椒油。
拿筷子搅拌均匀,放在嘴里尝了一口,咸辣鲜香在味蕾中爆炸开。
调好了芝麻酱,高明启又剥起糖蒜,放在一旁备用。
此时现切的羊肉放在青瓷盘端上桌,透过肉片,青花花纹清晰可见。
羊肉薄如纸,软如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一涮就熟,久涮不老。
汤底不多时就翻滚起来,三人不再等待,夹着肉片就开始了。
大冬天吃一回火锅,立刻将身子骨里面的寒气都激出去了,三人闷头大口吃肉,一个个吃得四脖子汗流,好不痛快。
高明启和牛爷一人吃了不到两斤,李清自己一人吃了三斤,这还不算配菜。
三人吃得舒坦了,齐齐站在店门口打了个饱嗝,而后对视一笑。
李清和高明启两人把牛爷和圈椅给他送到家里,然后牛爷就让高明启回家休息去了。
“这两天先别去店里了,回头我跟莉子说。明天一大早你就去找牛犇,把那东西好好瞧瞧,你要真捡漏了,可得来跟我说,咱以后可有的吹啦。”
牛爷高兴得不行,心仪的圈椅顺利拿下,自己徒弟还有可能捡漏一件好东西,当师父的脸上感觉特别骄傲。
“哎我知道了,师父。”
“行,回去吧。”
牛爷摆摆手,让高明启上车,他伸手从兜里掏出一把票子,塞到李清手里。
“兄弟,辛苦你啦,把钱收好了,回去好好休息。”
李清连忙推拒,虽然没数手里的钞票,可是那一张张一块,还有两块的,他平常干一个礼拜都不一定能挣到这些钱。
牛爷根本不等他拒绝,扭头就进了家里。
李清攥着这些钱,感觉心里有愧,中午吃了人家那些肉,不好意思再收钱。
高明启见状,拦住他的动作,没让李清追到家里还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