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说边轻摇折扇,神色思索,仿若智慧在扇间流淌。
又有一位身形瘦小,眼神机灵的学子,眼珠一转,赶忙插话:
“话虽如此,可赋税逐年翻倍,实在难信。哪怕有大规划,也要顾百姓承受力!万一实施不当,引发民怨,如何是好?还是得谨慎行事,多向朝廷反映担忧,切不可贸然参与官员挑选。”
挠着头,脸上满是焦虑,仿若热锅上的蚂蚁。
一位稍年长些,蓄着短须的学子,一直沉默,此刻缓缓开口,声音沉稳低沉:
“诸位莫吵,静下心来。刘睦大人过往战功赫赫,收复西羌,稳定边疆,为大汉立下汗马功劳。但经济特区一事,关乎国运民生,不能意气用事。依我之见,当务之急是深入了解详情,再做定夺。身为太学院学子,身负家国重任,发言做事有理有据,万不可莽撞。”
轻抚胡须,目光深邃望向远方,似思索对策,仿若在迷雾中探寻方向。
就在众人义愤填膺、吼声如雷之际,一人疾步登台,此人一袭白衣胜雪,面容冷峻,仿若寒夜孤星,双手上扬,连连摆动,示意众人安静,高呼:“同学们,且静一静,听我一言!”
台下有人高声喊道:“大伙安静,且听听斋长南中英台兄有何高见!”
南中英见众人目光齐聚,神色一凛,目光坚定扫过台下众人,朗声道:
“同学们,我大汉北海靖王刘睦,现今司隶大人,诸位可知?那《永平国策》,振我大汉国势之雄文,执笔者正是司隶大人!自国策落地施行,我大汉四海升平,百姓富足,绸缎满仓,政令畅通,边防稳固,功绩斐然,诸位有目共睹,无需赘言。田间稻谷飘香,仓廪充实,农夫辛勤劳作,换来丰收喜悦;市井商贸繁华,店铺林立,人来人往,百姓安居乐业,欢声笑语回荡街巷,此皆国策之功,而司隶大人居大功至伟。他为大汉江山社稷,日夜操劳,殚精竭虑,绝非你们口中不堪之人。他心怀天下苍生,每一项决策深思熟虑,旨在开创更辉煌未来。”
台下众人听闻,惊叹出声,交头接耳,对刘睦崇敬之意悄然滋生,眼中满是向往钦佩,仿若看到英雄形象渐明,心中充满信任期待,仿若找到了心中的楷模。
南中英台再次压了压双手,待众人静下,继而说道:
“诸位又可知,我大汉收复西羌之地,立下不世之功,首功当属何人?”
“何人?斋长快讲,究竟何事?”
台下诸生纷纷前倾身子,急切追问,眼神透着好奇兴奋,仿若渴望知识的孩子,即将聆听精彩故事,仿若求知的火焰在燃烧。
南中英微微一笑,不疾不徐道:
“此人便是北海靖王刘睦,当今司隶大人!彼时局势险峻,他单枪匹马,勇闯龙潭虎穴,亲赴羌地,凭三寸不烂之舌,劝服勒姐羌豪酋归降我大汉天朝。 那羌地寒风凛冽,黄沙漫天,刘睦大人毫无惧色,只身入敌营,胆识惊天地!踏入羌人营帐,面对蛮族勇士虎视眈眈,他从容不迫,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那桀骜不驯的豪酋低头。
而后,又巧施奇谋,妙计破敌,以少胜多,仅率五百大汉骑兵,在雪古山与匈奴一万鞑靼精锐铁骑鏖战,将其全数剿灭,扬我大汉天威!雪古山上,鲜血染红白雪,刘睦大人英姿铭刻将士心中。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在绝境鼓舞士气,带领将士闯出一条血路,这般英雄气概,常人岂能及?”。
言及此处,南中英台目光灼灼,满是对刘睦的敬仰,仿若置身热血战场,亲眼目睹惊心动魄场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仿若激情澎湃的诗人。
台下众人再度哗然,惊叹声、议论声交织一片,众人皆为刘睦英勇事迹所折服,有的学子甚至激动站起身来,想要听得更真切,眼中闪烁崇拜光芒,仿若找到人生楷模,仿若在黑暗中找到了灯塔。
南中英台趁热打铁,接着言道:
“同学们,再告诉大家一事,为何大汉西羌能心悦诚服,归顺我朝?正因司隶大人殚精竭虑,制定一套完备周全的西羌自治良策。
此计一出,既得西羌各界拥护,又获朝中重臣赞赏有加。当地百姓告别战乱,过上安稳日子,牛羊满坡,炊烟袅袅,孩童在草地嬉笑玩耍,老人们坐在门口晒太阳,这是何等太平盛世景象!故而,司隶大人欲在京畿七郡之地建经济特区,实为大汉谋长远发展,打造试验样板,探索富强之路,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他是在为大汉未来布局,为子孙后代谋福祉,我们怎能误解他的良苦用心?我们应与司隶大人同心同德,共助大汉腾飞!”
话音刚落,先前那演讲书生面带怒容,高声质问道:
“南斋长,你所言诸事,我等不否认。但我且问你,司隶大人莫非神仙下凡?若无压榨百姓、巧取豪夺之举,怎可能一年上缴一千万两银子赋税,且逐年翻倍?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此时,一阵清脆笑声响起,一人从人群中走出,此人衣着华丽,却透着纨绔之气,金丝绣边的袍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高声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