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死几十万百姓,程长官一咬牙也能狠下心来,可要是为此搭上自己的前程甚至小命,那就太不划算了。
晏参谋长急了,催促道:“钧座,您还是快下决断吧,等日军攻占平汉线可就来不及了。”
程也是满头大汗,哭丧着脸说:“成猷,你不要逼我。这是要害我背上千古骂名啊!”
晏参谋长犹豫了一下,劝道:“钧座,您大可不必忧虑,这个骂名怎么着也落到您的头上啊!”
气呼呼地说:“你别骗我了!我是战区司令长官,这黑锅除了我还有谁背?”
晏参谋长没有说话,却偷偷用手指向上指了指。
恍然大悟,忙让晏勋甫通过侍从室主任林蔚向申请示。电话打通之后,晏参谋长就将一战区面临的危局通报一下,当然,为了引起重视少不得夸大几句。
林主任没想到局势恶化到这种地步。吓了一跳。忙问一战区有什么对策。
晏勋甫于是回话说:“林主任,实不相瞒,事已至此,我们打算掘开黄河堤岸。放水阻遏敌军!”
“决堤放水?”林蔚也是吃了一惊。停顿了一下又问:“那你们计划在哪里挖掘?”
“赵口至花园口一线。”晏勋甫根据程潜提示又补充了一句:“事关重大。请林主任报告定夺。”
这么大的事情林蔚当然不敢做主,于是搁下话筒,忙跑去向报告。
立即下令召开最高军事会议。却在会议上率先表示赞同。此时他正想着与日媾和,觉得有必要向日本展示一下抗战到底的决心。让小日本知道,别逼我,逼急了我可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至于那些无辜百姓,用他的话讲上学要付学费,经商要垫钱,想要换取大的胜利就必须作出小的牺牲。
他老人家一发话,众人自然不敢再有异议,大多趋声附和。还在会议上说此事为最高军事机密,务须秘而不宣,事前也不许阻织百姓转移。也就是下定决心要牺牲黄泛区上千万百姓了。
新上任的军政部长问道:“事前及进行过程中保密容易,大水漫淹后,必有记者报道,舆论也必究询原因,届时如何说法呢?”
军事委员会参谋长提出,可下达指令,加强新闻检查,一律不许报道。“不!”立即否定,“任其报道,而且要如实报道灾情。”
众人一下子明白了的言下之意把责任推给日本人。当然,没有日本侵华也就不会发生这起惨案,所以这个黑锅小鬼子背着也不冤枉。说到底,他们才是罪魁祸首。
历史上,一个钟头不到晏勋甫就接到林蔚回电:“你们的决堤计划,最高军事会议已作研究,已表示同意。”
可这回,一封意外的电报打断了会议的进程。就在大伙儿准备拿脚走人的时候,林蔚捏着一封电报匆匆赶来。这是97军越级发来的急电,也是郑卫国最后一番努力。
草草看完电报,哼了一声说:“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打了几场胜仗,就要爬到我头上来了么?”
何、陈等人面面相觑,忙捡起郑胡子的电传阅起来。郑卫国在电报详细讲述了决堤的危害。
黄河水汹涌而下,豫皖苏三省数十县(市)受灾。上千万人因此流离失所,近百万人罹难。这还只是第一年,之后黄河水涌入淮河,一直淌了九年之久,造成的各种恶果不胜枚举。
那么,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有没有必要呢?没有必要!第一,日军就算占领了平汉线也会撤离,因为他们已经不打算从平汉线南下了。第二,日军进攻武汉的时间并没有因花园口决堤而推迟,五个月后日军就占领了武汉。
还有第三点,黄河水根本拦不住日本兵。历史上日军没有西进主要还是兵力不足,不愿消耗国力。真要打的话,区区黄河水,岂堪大用?
例如,1941年日军第35师团为策应长沙会战,仅以5个步兵大队、3个骑兵大队,于10月2日强渡黄泛区水障,10月4日即攻占郑州。
再如1944年日军发动的豫中会战,其第12军第17师团于4月17日由中牟强渡新黄河(即黄泛水障所形成的),19日即占领郑州,仅30多天就攻占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所在地洛阳及豫中地区。
由此可见,决堤实在是没有必要,只是徒伤百姓而已。郑卫国最后还劝行此无益之事,背上千古骂名,何苦来哉?
看完电文,军委会一众高官都沉默了。陈诚低声道:“这件事是不是先缓一缓?”
勃然大怒,说:“缓什么缓?情势危急,岂容拖拉!你们怕背骂名,这个骂名就由我来背好了。”
众人不敢再劝,林蔚没有办法,只好跑去回复一战区,对晏参谋说已经答应你们的计划了。
得到回信后,程长官大喜,忙道:“同意便好,日后纵然有人问起也怪不到我的头上了。成猷,你速去通知黄河水利委员会及有关河防的军政人员开会,一定要抢在日军突破平汉线之前动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