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舆论先导 山雨欲来风满楼
班会争论 小荷初露尖尖角
那个年月,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千家万户基本是一个声音的时期。这一年却又是风调雨顺,是我们多年以来的少有的特大丰收年。摆脱了一九六零年至一九六三年这三年自然灾所带来的经济困难。困难时期,人们不叫苦,不气馁,勒紧腰带子挺过来了。当时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这几年中明显见了成效,老百姓又丰衣足食了。在那个年月,有些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客们亡我之心不死,他们一看到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心里就不舒服,而我们身边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把善良朴实的百姓们折腾个死去活来,这些人就寝食不安。,这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他们的职权先在报刊上躁动起来了,讨论历史上的“清官”、“赃官”,接着就是一场舆论混战。这其中大多数文人墨客并不知道已有“别有用心的人”在其中策划着一场空前的大规模的活动,昏昏噩噩的也跟着舞文弄墨、乱喊乱叫。直到开始讨论《海瑞罢官》,有些人才逐渐的感觉到丝丝的彻骨的冷风,在这阵阵冷风中闻到了一种刺鼻的血腥腥的味道。高处不胜寒,这些还都只是上层人物们中在运作,对普通的老百姓并没有造成什么大的影响。然而对于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特别是久经“活动”的“老运动员”们,却感到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了。
凭着经验教训,李成章知道气候要变化,一场暴风雨是难以避免的了,可究竟刮多大的风,下多大的雨,不但是他,就连一些明智人物也搞不清楚。在这段时间里,李成章几乎每天都要告诫师专刚毕业分配到县第一中学教语文的儿子李挚,千万要小心,多干工作少说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紧睁眼睛慢张口啊。儿子李挚却认为父亲这是胆小怕事,他哪里知道,爸爸李成章在蓉东人民小学当了多年校长,经过的风风雨雨的天气变化太多了,眼见得身边的一些同事在风雨中被淋成落汤鸡。年逾古稀的李奶奶对儿子李成章的影响极大,她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一问三不知,神仙怪不得;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李挚虽然在内心里不十分同意爸爸和奶奶的观点,但他从不分争。每当爸爸和奶奶这样教导他时,他都是很有耐心的默默的听着,事后他常常是到方玉晴阿姨家,向方玉晴阿姨讲述爸爸和奶奶的看法。
今天,他又来到方玉晴家,把奶奶、爸爸的话说了一遍后,他问:“方阿姨,你说我爸爸的观点对吗?”
方玉晴客观地评价了这件事:“咳,李挚呀,要阿姨看呢,第一你应该领会老人的意图,就是希望你们平平安安的干好工作,不犯错误;第二是努力学习党的方针政策,领会上级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做到身体力行,至于怎么做,那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三,只要听组织的话,按方针政策办事,就不会或者很少犯错误。”
这时,在县第一中学读高中的郑德军直言不讳地表示完全相反的观点:“妈妈,我大哥在学校都快成了小老头了,年轻人就应该朝气蓬勃,敢想,敢说,敢做。年轻人就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应该朝气蓬勃才对。”
方玉晴这几年真是心力交瘁,本来可以和李成章组成一个幸福家庭,可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把青春献给了老郑,老郑去世了,自己还要守着老郑的名誉和威望孤独一生。假如自己要是先于老郑离开这个世界呢?老郑会独守空房吗?绝对不会,就是再找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有关方面也会认可的。那为什么女的就不可以再嫁呢?这是我们所提倡的男女平等嘛?这和封建社会的妇女守节……她不敢想,她是一名坚定革命者,怎么会有这种没有原则的念头呢?她感到困惑和羞愧。
不过方玉晴有事没事还是经常到李成章家里去,和李成章乃至李成章的一家人相处得很融洽。她和李成章却是严格恪守着那一道防线,他们尽管曾经大胆的试探性的想向前跨越这条防线,但终因方玉晴的犹豫而告退。
一天晚饭后,方玉晴来到李成章家,正赶上李成章不厌其烦的教育儿子李挚。就听十四岁的小李莉说:
“我哥哥一天老气横秋的,他才二十多岁啊,我看哪,哼,让我爸爸管的未老先衰了!”
李成章此时表现得很无奈,尽管自己苦口婆心,可孩子们听不进去,他无奈的摇着头。见方玉晴来了,他开着玩笑说:“方部长来了,你看我这两个小崽子,越大越不听老子教导了!”
李奶奶热情地给方玉晴搬过凳子,又转头佯装慎怒的对李莉说:“你还小呢,黄嘴丫子还没退净也敢喳喳乱叫。写作业去!”
李挚也趁机说:“我也要准备课程去了,明天头一节就是我的语文课。”李挚也走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