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宫里一回到荣国府,王氏就先去了梨香院,把元春说的那些话一五一十地同妹妹说了。
薛姨妈听说元春竟愿意将来为宝钗做主,寻一门好亲事,自然也不是非要宝钗去给人做伴读的。
说句心里话,她就这一儿一女,女儿又是如此聪明懂事,她确实也是舍不得的。
宝钗也同母亲一起听了姨妈这些话,心中百感交集。
若说去给那些公主、郡主做伴读,虽然听起来好听,但其实也是服侍人的。
只不过自己家这种情况,若是能去做伴读,确实是让自己的身份比皇商的女儿更体面些。
不过既然大姐姐也说了,将来有什么事儿她会帮衬自己,宝钗倒也不觉得太过可惜。
至此薛家进京在荣国府住了也很是有段时间了,待王氏走后,宝钗便和薛姨妈商量什么时候离开。
“娘,既然我不参加待选了,那咱们也没必要继续留在姨妈家了。
还是早日搬出府去才好啊。”
薛姨妈却不这么想,“我的儿,可是你听到有人说什么了?”
宝钗摇摇头,“那倒没有,咱们虽然住在这里,但是吃穿用度都是自己家的,别人倒也说不出什么来。”
“那就是了,咱们就安心住着吧。
你亲亲姨妈的家,还不是和自己家里一样的啊。”
薛姨妈觉得住在这里有姐姐一大家子照应着,总比他们孤儿寡母几个人出去另住的好。
毕竟这里是国公府,成日接触的人也不一样。
一双儿女,借着国公府的光也好说亲不是。
再说了,薛蟠在这里和贾珍等人混得不亦乐乎,早就和他娘说了要在姨妈家里长长久久的住下去呢。
宝钗微微蹙眉,“可这里终归不是自己家啊。
咱们就算不回金陵,也可以在京中买个宅院过自己的日子嘛。
何必寄人篱下呢。”
薛姨妈听见这话不太高兴,“怎么能说是寄人篱下呢?
我们除了住了他们家几间房子,剩下的哪里用过他们府上一文钱?
你莫要想得太多,踏踏实实住着就好。
你平日里和贾家那几个姑娘玩得不也挺好嘛。
若是搬出去了,家里就你一个,只怕有你闷的。”
宝钗听出母亲心意已决,也就再不多说了。
贾家的三个姐妹确实都是好的,自己平日里与她们一起做做针线、谈诗作画倒也容易打发时间。
于是,薛家就这样在荣国府里长住了下来。
贾母迟迟不见薛家的姑娘去参加待选,也旁敲侧击地问了一下。
这才知道薛家决定不送女儿去做伴读了。
贾母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想着最多等到过完年,薛家也就该搬出去了吧。
面子上看着倒是对薛姨妈越发热情了起来。
薛姨妈也知道现在这荣国府里还是老太太说了算,也使出百般殷勤,几乎日日都去荣禧堂陪着说话。
贾母倒是觉得王家这个二女儿比她姐姐要讨人喜欢一些,看在她的面子上,对王氏的脸色也好了几分。
王氏刚觉得日子过得有几分舒适,就又出了让她闹心的事儿,贾兰又病了。
贾兰天生体弱,一到秋冬换季之时总是要病一场。
本想着长大一点能好些,可如今都四岁了,还是娇娇弱弱的。
前段日子贾兰和巧姐儿都在贾母屋里玩耍,两人明明是同一天生的,但是贾兰却像是小了一岁似的。
说话都没有巧姐伶俐。
别看是个重孙,但是在贾母眼里,明显是比不过巧姐儿这个重孙女的。
虽说儿子屋里还有个贾萌。
但是李纨很少带他往自己这里来,连带着孩子同她这祖母也不亲。
因着对李纨不喜,别看贾萌是嫡孙,王氏对他也不怎么喜欢。
王氏看着躺在床上的贾兰,十分心疼。
可比起对孙子的这份心疼,她更想有个像巧姐儿那般健康活泼的孙子。
王氏暗自琢磨着,现在儿子院子里就两个人,这傅姨娘生完孩子也这么久了,肚子怎么还没有动静呢?
可别是让李纨给动了什么手脚吧?
她这样一想,觉得有些心惊,趁着给大夫给贾兰看病的时候把傅秋芳也叫来让大夫给瞧了瞧。
这一瞧果然还瞧出了些问题。
大夫说傅秋芳生孩子的时候年纪尚小,本来是不应该怀孕生子的,再加上她生孩子的时候又早产了许多,对身子损伤很大,故而受孕困难。
听闻此言,对傅秋芳无异于晴天霹雳。
虽说她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但是贾兰从小长在王氏身边,同她这个亲生母亲也不怎么亲热。
而且贾兰体弱,倒不是她要咒自己的亲儿子,谁知道能不能顺利长大呢,肯定是多生两个孩子才有保障嘛。
她这几年都未有孕,但因着自己之前生过,而且年纪也还不大,倒没有觉得着急。
此时一看,居然自己的身子受孕困难,这怎能不让她着急?
王氏虽然也安慰了她几句,说一定给她好生补补,慢慢养养就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