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睿点了点头:“原来是这样,那后来社会发展了,艺术又有什么变化?”
洛尘接着说:“随着社会发展,艺术承担起情感表达与文化传承功能。面临死亡、灾难等生存困境时,艺术成为宣泄情绪、凝聚群体力量的方式。
战争年代,激昂的音乐能鼓舞士气,让战士们重燃斗志;灾难过后,文学作品给予人们心灵慰藉,坚定活下去的信念。”
骁睿好奇地问:“能举些具体例子吗?”
洛尘回答:“像二战期间,众多音乐家创作振奋人心的曲目,激发民众抵抗侵略的勇气;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后,涌现出的感人诗篇与画作,传递温暖与希望,强化人类精神层面的求生信念,成为对抗生存压力的独特武器。
从艺术心理学角度来讲,创作与欣赏艺术的过程,能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缓解压力,增强心理韧性,间接提升人类应对生存挑战的能力。”
骁睿又问道:“那未来呢,未来艺术创作还会和求生意识产生什么新联系?”
洛尘展望道:“未来,随着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成熟,艺术创作将迎来新的变革,能为人类提供更沉浸式的情感体验与生存模拟。
比如通过VR技术,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上的生存困境,强化对求生意识的感悟,甚至催生出新的“生存艺术”形式,成为教育与训练求生技能的新途径。
而在个体差异方面,不同性格和生活经历的创作者,其艺术表达中对求生意识的展现也大相径庭。
性格乐观开朗、生活顺遂的创作者,作品中的求生意识可能以积极、充满希望的形式呈现,如描绘困境中人们相互扶持走向光明的画面;
而经历过重大挫折、内心敏感的创作者,或许会在作品中更深刻地挖掘生存的挣扎与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像一些后现代主义画作,以扭曲、抽象的画面展现内心对生存的困惑与抗争 。”
骁睿听得频频点头:“经你这么一解释,艺术和求生意识的关系就清晰多了。
感觉这个‘第三逻辑·求生’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打开好多我们以前忽略的认知大门。”
屏幕上,直播间的讨论热度丝毫未减,观众们仍在不断发出新的弹幕,将“求生意识”与生活、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着奇妙的关联与探讨。
...
喜欢跟着番茄学物理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跟着番茄学物理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