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明揣着十个铜钱跑着回到了自己的小跨院,看到小猴子已经在院子里等着了。
一个铁环斜套在身上,左手一根铁丝带着木柄,右手拿着一长长的麻布袋,脚下还放着两个荷叶包,用麻绳捆着。
不禁看的葛明一乐:“小猴子,你这是哪吒打算闹海不成?无非就是买点东西而已,怎么去了那么久。”
“回小郎君,买不到葡萄,卖果子的说还要一个月才能有葡萄吃,就买到了李子。鱼竿也买好了。”
小猴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又接着说到:“就是这个铁圈花了不少时间,铁丝需要铁匠一点点打出来。”
葛明一想也就明白了,这时候冶铁跟后世完全没办法比。铁丝的制作需要先弄个铁条,然后敲敲打打才能制作出来,难度虽然不大,但是费时费力。
“小郎君,这是剩下的铜钱。”小猴子一边说着一边把钱递给葛明,葛明把铜钱接过来之后,就见小猴子掰着手指报账:“李子两文钱,鱼竿、鱼线这些一共用了三十文钱,这个铁圈足足花了十文。还剩下,还剩下,还剩下。。。。。。”
“还剩下八文。”葛明看小猴子报账真心费力气,赶紧答道。
“对对对,就是剩下八文,小的数了好多遍才数清楚。”葛明弯腰提起地下的两个荷叶包,推开了房门,小猴子跟在后面也进入了房间。天还没有完全黑,摸摸索索的点燃了矮几上的油灯,顺便把荷叶包放在矮几上。
“小猴子,你先去吃饭,让丁香给你留了晚饭,吃过饭之后再过来。”
小猴子早就饥肠辘辘了,赶紧把身上东西放到墙角,一溜烟的出门了。平常没什么东西吃,所以就更容易饿,而且这个时代的每个人好像都很能吃,因为吃的东西少,肚子也没什么油水。
葛明拿起放在墙角的铁环,发现做工还是不错的,毕竟这时候还没有“拔丝”的工艺,手工打造这个水平算是很好了。十文,这个价格好像不便宜,看来这个时代是流行不起来推铁环咯。
细细的长麻布包里是鱼竿,后世的鱼竿多是“振出竿”,也叫天线竿,使用的时候一节节抽出来就可以了。古代鱼竿都是竹子做的,是“并继竿”,是分成几节,使用的时候一节节插起来的。做工非常精细,红色大漆锃光瓦亮,并口缠线异常十分精细,堪称艺术品。
别看重量、强度、调性都远不如后世的碳素杆,但后世依然有竹子做的鱼竿售卖,只是不是用来钓鱼的,而是用来收藏的,价格高的离谱。
葛明更好奇的是这时候的鱼线是什么东西制作的,打开其中一个荷叶包,发现是李子,随手放下。打开另外一个荷叶包,里面有鱼线、鱼钩这些小东西。鱼线居然有两种,一种好像是蚕丝,多股蚕丝搓成的细线,应该非常结实。其实细的麻绳也能做鱼线,价格应该更低一些。
另外一种应该是牛筋或者鹿筋之类的东西,以前看过这东西的制作,晒干的鹿筋用木槌敲成纤维状,一根根细丝就扯出来,只需要接起来就成了鱼线,后世鄂伦春族还使用鹿筋做成的线来缝皮袍子,非常结实。
葛明摩挲这鱼竿,下定决心,下次去庄子一定要钓钓鱼,不光是为了过瘾,主要是钓点鱼给庄子上人解解馋。
葛明也问过庄子上的禄伯,娃子没肉吃,怎么没看到有人钓鱼或者捕鱼呢?禄伯的回答大致就是庄户人家大多不会钓鱼和捕鱼,只有渔民才比较擅长此道。不农忙的时候也有人钓钓鱼,但是经常钓不到。
看来这是古代的特点,好像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秘方”,从来都不示人,只传给自己的子孙。想要换个行业过活,都有“技术壁垒”。好处是确保子孙能靠着秘方吃上饭,坏处是不少工艺会因此失传。
还在葛明东想西想的时候,小猴子已经吃过了晚饭,回到了葛明房间。看到小猴子过来,葛明便放下手里的鱼竿,拿出两个铜钱递给小猴子。
“小猴子,这是本小郎君的赏赐,留着买糖吃。”
小猴子千恩万谢,来了葛家几个月,这是小猴子第一次拿钱,卖身为奴的是没工钱的,连人都是主家的财产,还想要工钱?
葛明又说到:“交你一件事去办,明天一早开了府门,你就去王掌柜那家木匠坊,告诉他以后钱不要送到家里来,存在木匠坊,本小郎君需要的时候就去拿。”葛明现在需要钱,因为厕纸还没搞出来呢,不得不耍个心眼儿。
然后打发小猴子去休息,葛明坐在椅子上,翻开桌子上的论语继续看书,依然不少古字不认识,只能看个大概,看来需要找袁老道请教下。这书看了还不如不看,葛明索性洗脸上床休息了。
一夜无梦,这个睡眠质量好的有些离谱了。天蒙蒙亮葛明就起身了,开门见到小猴子已经候在门口了,服侍着葛明换上短衣短裤准备跑步,突然想起昨天已经做好的铁环,滚着铁环跑步可比单纯跑步好玩多了,跑步实在过于枯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