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心趁机提出构想:由合作社投资重建银匠工坊,老银匠带徒传艺,吴小四负责现代设计。正当主任点头时,务婆的烟袋锅又敲响了。
"还有个条件。"她指向龙安心,"他得学会用苗语数银子的成色。"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龙安心白天跟老银匠学"七钱三"、"九成足"等专业术语,晚上在吴晓梅病榻前背《蝴蝶歌》。那些古怪的发音渐渐有了形状,像雨水在青石板上刻出的纹路。
一天深夜,龙安心伏在桌上睡着了,醒来发现歌本上多了行铅笔字:"'阿耶'不只是树根,也是回家的路。"抬头看见吴晓梅正对着油灯检查银丝,火光在她睫毛下投出细碎的影子。
订单越来越多。有次吴小四在包装时随口抱怨:"这些花纹费工费料..."龙安心突然用苗语接话:"'宁省十斤银,不省一纹心'。"
满屋银匠齐刷刷抬头,老银匠的锤子当啷掉在地上。这句谚语,正是吴家银匠代代相传的祖训。
州电视台来做回访时,龙安心已经能用苗语介绍产品了。记者让他对着镜头说两句,他深吸一口气:"'阿耶玳'不是死文字,是...是..."
"是活着的根。"吴晓梅在画外轻声补充。
这段视频被传到网上,标题是《汉族小伙苦学苗语传承非遗》。当晚,龙安心接到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省民族出版社编辑,想请他们参与编写《苗汉双语非遗图典》。
图典项目启动那天,出版社派来位戴眼镜的年轻编辑。当龙安心用苗语问候时,对方竟流利地回应起来。
"我在民大读过苗语专业。"编辑推推眼镜,"但您发音更地道,特别是小舌音的处理。"
原来这位林编辑是苗族,从小在省城长大,反而不会说家乡话。整理资料时,他指着务婆歌本上的某个符号惊呼:"这是古楚语里的'凤'字变体!"
经过系统比对,他们发现务婆记录的古歌中,竟保留了先秦时期的语言"活化石"。这个消息惊动了省考古所,很快派来专家组。
"我们需要采集发音样本。"领队的教授激动地说,"特别是那些有颤音的词汇!"
务婆却把歌本锁回了箱子:"先让汉人娃娃把《蝴蝶歌》唱全乎了再说。"
采集工作变成了一场特殊考试。龙安心必须在专家面前完整背诵《蝴蝶歌》,错一个音就不能继续。当他卡在第七段时,吴晓梅突然轻轻哼起调子——正是那次在炭窑里唱过的《等天晴》。
奇妙的共鸣发生了。龙安心发现那些拗口的词句突然有了韵律,像山涧找到了河道。当他唱到最后一段时,老教授竟然老泪纵横。
"这个声调..."学者颤抖着摘下眼镜,"和湖北郭店楚简上的音标记号完全对应!"
更惊人的发现在傍晚。整理录音资料时,林编辑突然叫大家听一段杂音——在务婆咳嗽后的空白处,录音笔捕捉到17赫兹的次声波!
"这个频率..."教授声音发颤,"能引发地球磁场的共振..."
务婆听完解释,只是淡定地磕了磕烟袋:"我们苗家叫'地龙打鼾',要地震的前三天,老歌师都能听见。"
当晚,龙安心在合作社门口发现了蹲守的记者。面对镜头,他下意识用苗语回答了几个问题,反应过来时已经说了一大串。
"您刚才用苗语说,"记者兴奋地翻译道,"'文化就像银饰,越擦越亮'..."
回到屋里,吴晓梅正在灯下绣新的商标。这次的图案是棵大树,根系盘成"归山"两个汉字。龙安心注意到她用的是金线——那种昂贵的"雷公丝"。
"订单..."
"不是订单。"吴晓梅耳根通红,"是...是给你绣的。"
龙安心突然想起务婆抹锅灰时说的那句话。他轻轻接过绣片,用刚学会的苗语说道:"'阿耶',我们的根。"
窗外,老银匠的锤声叮当作响,像一首古老的歌谣有了新的节拍。
喜欢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