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望着马车离去的方向,欲言又止。
他原本还想问问这老和尚打算用那水泥做些什么呢。
不曾想这老和尚根本不给他开口的机会。
“如何?”
朱高炽见朱瞻基与姚广孝交谈完毕,便走过来,带着些许好奇询问。
刚才儿子与姚广孝对话时,他并未跟随,因为他清楚,有些话自己在场时,姚广孝是不会说出来的。
听到父亲发问,朱瞻基明白父亲关心的是什么,稍作停顿后说道:“放心,修建从应天到顺天的水泥路,这位大师定会支持您的。”
修建这条水泥路是一件好事,只要水泥质量过关,身为负责修建顺天段的姚广孝不会拒绝。
虽然姚广孝未提及此事,但朱瞻基已然猜到他的态度。
“这样就好。”
朱高炽听罢点点头,嘴角浮现笑意。
有了姚广孝的支持,这条水泥路的事基本无虞。
他心中自然十分高兴。
---
大明首条水泥路完工,并未举办过于隆重的仪式,但到场观礼之人中不乏平日里身着绯袍的官员。
此事影响颇大,加之水泥展现出的神奇功效,不少愚昧之辈称其为神迹,更有甚者获知消息后携带香炉前来跪拜。
尤其是朱高炽和朱瞻基留在水泥路上的手印和脚印,
虽未如朱瞻基所料成为网红打卡地,却被不少人用纸拓下这两人的手印和脚印带回家里,预备将来供奉。
朱瞻基得知此事后也哭笑不得,本只是随意为之,却没想到被当成珍宝,不过转念一想,他也觉得合情合理。
毕竟将来若自己与父亲登基为帝,这便是两代*留下的印记,自是带有龙气。
与此同时,位于应天的大明日报亦未停歇。
随着仪凤门至长江码头水泥路的建成,报社记者迅速行动起来。
如今的报社,在朱瞻基多次向朱高炽提出建议,并完成近期扩建后,已不再是初创时那般简陋,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正规机构。
报社内分工清晰,设有一线记者、负责撰写与修改稿件的编辑等职位,仅应天总社的员工就超过百人。
此外,还有十余位副主编、几位主编,以及后勤保障人员。
扩建完成后,印刷厂配备了将近五十个印刷台。
整个报社的员工数量接近三百人,每日印刷的报纸数量达五十万份以上。
如此大量的报纸投放市场,除了需要增加报童的数量,还新增了上百个固定报亭。
这些报亭由专人管理,旨在为那些喜欢固定地点售卖报纸的人提供便利。
此事起因于朱高炽曾向朱瞻基提到有人为了抢购报纸会堵塞报社大门,朱瞻基由此想出了设立固定报亭的办法。
报亭位置固定,每天在报社开门前,便会将当天的报纸提前送至各亭。
虽然这种方式可能并不比堵门更快,但因其位于人群密集区域,相对而言更方便,因此很受欢迎,报亭一开张便涌入大批买报者。
水泥路的建设吸引了众多记者前往采访。
尽管这些记者隶属于同一报社,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
每位记者记录的内容虽大致相同,但由于个人视角的不同,文章的趣味性和深度也不尽相同。
而且,一旦文章被选用发表,报纸上会标明原作者的真实姓名或笔名。
这样一来,即便报道的是同一件事,记者们依然会激烈竞争。
毕竟自古以来,文人之间的相互轻视并非罕见,竞争与比较始终存在。
若自己的文章得以刊登,自然会被认为更有才华。
这实际上也是朱瞻基为了让记者如实记录事实,避免胡编乱造而采取的一种方式。
因为参与记录的人数众多,一旦有人虚构内容,必然会在文章中显现出差异。
随着记者们的迅速行动,一夜之间,报社便诞生了数十篇有关水泥路的报道。
这些文章有的内容相近,有的角度独特。
经过精心挑选,并由总编朱高炽审定后,新的一期《大明日报》终于正式出版。
次日晨光初露之时,一辆辆满载报纸的马车便驶向应天各地的报摊。
“卖报啦!卖报啦!大明日报今日头条:首条水泥大道昨已启用,全长一千三百五十七步,四里有余,坚固似铁,马车往返不过片刻。”
天色微明,公鸡尚在啼叫,身着小棉袄、背着绘有皇室特制标识挎包的报童已穿梭街头巷尾,开始一天的劳作。
随着时间推移,应天居民对这些寒冬清晨便奔走吆喝的报童愈发熟悉。
锦衣卫时常出现在他们身旁守护,加之早先一些滋事的地痞流氓因祸入诏狱后再无音讯后,人们对这些略显单薄的报童虽谈不上尊敬,但也不至于恶语相向或欺凌。
且报纸低廉,仅需一文钱,部分无暇前往报摊者,会预先与报童商定,以额外支付一文钱或其他形式酬谢的方式,请报童将报纸直接递送到家。
久而久之,报童的身影几乎成为应天一道独特风景线,每日准时响起的呼唤恰似闹钟般提醒人们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喜欢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大明:从监国开始卷疯全世界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