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整个龙门乡古城坪村都被一层厚厚的冰雪覆盖着,仿佛时间都被这严寒冻结了。远远望去,一片白茫茫,天地间浑然一体,没有丝毫的杂色,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
而在这冰天雪地之中,有一座古老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那便是红三十军指挥部所在的袁家院子。这座院子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建造,由三个四合院组成,总面积达 2660 平方米。平日里,它显得古朴而庄重,承载着红军的使命与希望。
院子前,有一棵巨大的楠木树傲然挺立。它的树干粗壮,需要好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枝干向四周伸展,宛如一把巨大的绿伞,为院子遮挡着阳光和风雨。这棵楠木树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一切。
总司令、总指挥、总政委、李政委等领导的马匹经常被拴在这株金丝楠树下。这些战马们或悠闲地吃草,或偶尔发出几声嘶鸣,为这宁静的院子增添了几分生气。它们似乎也知道自己肩负的使命,时刻准备着跟随主人冲锋陷阵。
李政委的马,那匹忠诚而坚韧的战马,在这里度过了它漫长的一生。它陪伴着李政委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艰难险阻,见证了红军的辉煌与荣耀。然而,岁月无情,马的生命终究有限,最终它在这片土地上老去,永远地安息于树下。马的离去,仿佛带走了一段光辉的记忆,也让这棵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人们传说着,有一天,天空突然变得阴沉,乌云密布,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突然间,一道闪电划破天际,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霹雳,仿佛是上天在为这匹逝去的战马送行。
令人惊奇的是,这道闪电竟然不偏不倚地击中了树中央的树枝,将其打断。而更奇异的是,这一击仿佛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竟然将古树打成了一个马头龙尾的形状。马头向北,龙尾向南,仿佛是这匹战马在死后仍然守护着这片土地,庇佑着红军的事业。
从此以后,这棵树便被人们称为“龙马树”。它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见证着红军在这里的点点滴滴。然而,此时的红军指挥部,早已失去了早先攻打青龙场时的那种热火朝天、激情澎湃的气氛。
曾经的激昂与奋进,如今已被一片压抑和沉重所取代。红军战士们的脸上不再有往日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疲惫和忧虑。战争的残酷和艰难让他们背负了太多的压力,而眼前的局势更是让他们感到前途未卜。
走进指挥部,一股寒意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屋内异常冷清,没有丝毫烟火的气息,就像一座被遗弃的空宅,静得让人有些害怕。
墙角处,几只破旧的锅碗瓢盆随意地摆放在那里,上面布满了厚厚的灰尘,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这里的寂寥与冷清。尽管门窗上还贴着欢度新年的春联,那鲜艳的红色在这冰天雪地中显得格外刺眼,但却也愈发衬托出此刻的凄凉与萧瑟。
在这个饥荒的岁月里,食物成了最为珍贵的东西。厨房里,战士们正用仅有的一点粮食煮粥,那锅中的粥汤异常稀薄,甚至能清楚地看到米粒在水中翻滚。他们小心翼翼地搅拌着,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把那为数不多的米粒给洒出来。这锅粥,对于战士们来说,不仅仅是一顿简单的饭食,更是他们在这艰难时刻的最后一丝希望。
然而,即使饿着肚子,战士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没有丝毫怨言。他们在寒风中站岗巡逻,那单薄的身影在雪地里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定。寒风如刀子般无情地割着他们的脸颊,他们的手脚早已被冻得麻木,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始终闪烁着坚毅的光芒,那是对使命的执着,对胜利的渴望。
每一个战士都深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保卫指挥部、守护革命事业。这不仅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荣誉。尽管他们已经饥肠辘辘,但他们的决心和毅力却丝毫未减。
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干部们围坐在一起,面容憔悴,饥肠辘辘。然而,他们的讨论声却异常热烈,仿佛忘记了身体的疲惫和饥饿。
“我们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一位干部紧皱眉头,焦虑地说道,“粮食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必须想办法解决。同时,我们的战略也需要重新调整,很多连队都断炊了。”
另一位干部无奈地叹了口气,回应道:“可是,这冰天雪地的,山里野菜都挖不到,又去哪里找粮食呢?周围的百姓也都在挨饿啊。”
正当众人陷入沉默时,总指挥缓缓站起身来。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扫视着每一位干部,然后用沉稳而有力的声音说道:“同志们,我们面临的困难确实很大,但我们是红军,是为了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的队伍。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打倒,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也要想办法去克服。大家都去山里找找,应该有火棘果,那可是好东西,自汉代到三国再到抗元,包括白莲教、红灯教的兵士们,都靠火棘果充饥,度过了饥荒,所以被称为救军粮,现在肯定也能救我们红军的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