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采纳了淳于越的建议,分封子弟,建立诸侯国,那么即使子孙有失道的行为,也难以轻易被推翻。汉高祖刘邦正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分封子弟,建立了强大的诸侯国,才得以在短时间内建立汉朝。然而,汉朝的分封制度也存在问题,诸侯国过于强大,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贾谊曾建议削弱诸侯国的力量,但汉文帝没有采纳。到了汉景帝时期,晁错建议削藩,引发了诸侯国的不满,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推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使诸侯国逐渐衰弱。到了汉成帝时期,王氏专权,刘向劝谏成帝重视宗室的力量,但成帝未能采纳。最终,王莽篡位,汉朝宗室王侯失去了权力,甚至有人颂扬王莽的恩德,令人悲哀。
东汉光武帝刘秀虽然恢复了汉朝,但未能吸取秦朝的教训,仍然实行郡县制,削弱了宗室的力量。到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朝廷无人反抗,宗室力量薄弱,最终导致天下大乱,汉朝灭亡。
魏朝的太祖武皇帝曹操,凭借圣明的资质和神武的谋略,挽救了国家的危机,恢复了汉朝的统治。然而,魏朝在治理国家时,未能吸取前代的经验教训,仍然实行郡县制,削弱了宗室的力量。诸侯王们虽然有名号,但没有实际的权力,宗室成员被排斥在政治之外,无法参与国家的治理。这种制度无法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如今的州牧、郡守等地方官员,实际上拥有古代诸侯王的权力,他们可以掌控大片土地和军队。然而,宗室成员却无法参与其中,无法与他们相互扶持。这种制度不利于国家的稳定。
如今,朝廷任用贤能之人,他们可以担任重要职务,但宗室成员却被限制在小县或低级职位上,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这种制度不利于激励宗室成员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古人说:“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因为它们有很多脚可以相互扶持。国家也是如此,只有宗室和百姓相互扶持,国家才能稳固。如果根基不稳,国家就会像枯树一样容易倾倒。因此,圣明的君主在安定时不忘危机,在生存时不忘灭亡,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长治久安。
曹冏,是中常侍曹叔兴的侄子,少帝的族祖。当时,天子年幼,曹冏希望通过这篇奏疏让曹爽有所感悟,但曹爽未能采纳。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白话三国志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