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手指轻轻抚过一排排古籍,感受着那粗糙的皮革表面和书脊上凸起的烫金纹路。
"主教大人,您刚才提到'从世界各地收集'..."周宽世试探性地问道,"不知馆中可有来自东方的典籍?"
蒙特尼格罗主教停下脚步,转身面对周宽世,脸上的笑容变得微妙起来:"提督阁下为何对东方典籍如此感兴趣?您不是来学习欧洲的钢铁与火炮技术的吗?"
周宽世心中一紧,但面上不露分毫:"文化交流应当是双向的。正如贵教会的传教士将欧洲的知识带到东方,我们也希望能将东方的智慧介绍给欧洲。"
主教沉默了片刻,突然说道:"请随我来。"
他们穿过主阅览室,来到一扇隐蔽的小门前。主教从怀中取出一把古老的钥匙,插入锁孔时发出清脆的金属碰撞声。
门后是一段向下的螺旋楼梯,墙壁上的火炬投下摇曳的光影,将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
"很少有人能进入这里,"主教的声音在狭窄的楼梯间回荡,"但我想,您会对此特别感兴趣。"
随着深入地下,空气变得愈发阴冷潮湿。周宽世能感觉到自己的官服下已经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不知是因为地下室的闷热,还是内心逐渐升腾的某种预感。
楼梯尽头是另一扇铁门,这次由两名身着黑袍的修士把守。见到主教,他们立刻行礼让开。
主教从怀中取出另一把钥匙,打开了铁门上的三道锁。
"欢迎来到Archivum Arcanum,"主教的声音突然变得庄严肃穆,"绝密档案室。"
门开的瞬间,周宽世感到一阵奇异的香气扑面而来,那是他熟悉却又久违的气息。
檀香、墨香和古老宣纸混合的味道,与地上图书馆中欧洲典籍的气味截然不同。
当他的眼睛适应了室内昏暗的光线后,眼前的景象让他如遭雷击。
整齐排列的红木书架上,摆放着一排排蓝布封面、黄绢包背的线装书。书脊上用金粉题写的楷书在烛光下熠熠生辉《永乐大典》。
周宽世的双腿突然失去了力量,他不得不扶住身旁的书架才不至于跪倒在地。
这些装帧、这些字体、这种纸张,毫无疑问,这是大明永乐年间编纂的那部旷世巨着,传说中收录了自古至明初所有重要典籍的百科全书。
"这...这不可能..."周宽世的声音颤抖着,"《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明末就已..."
"失踪了?"主教接过了他的话,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微笑,"是的,按照你们的历史记载是这样。但实际上..."
"这不可能......"
他的官靴在石地上打滑。烛台脱手,滚落时照亮了整面墙的书架。
那里整齐码放着上千册蓝布封面的大书,每一册的书脊上都烫着熟悉的金字:《永乐大典》。
周宽世跌坐在地。他想起幼时在岳麓书院,山长指着空荡荡的西厢房说:"这里本该放着永乐大典的副本,可惜甲申之变后......"
此刻那些消失的典籍就在眼前,隔着薄薄的玻璃,散发着淡淡的樟脑味。
最上层的一册微微凸出,像是经常被人取阅。他颤抖着取下,蓝布封面下竟藏着另一个皮质书衣。
翻开扉页,一行拉丁文题记赫然在目:"致亲爱的伽利略,愿这些东方算术助你解开星空之谜——利玛窦,1609年。"
书页间滑落一张泛黄的图纸。周宽世展开一看,浑身血液都凝固了——那是《武备志》中的"神火飞鸦"图样,边缘密密麻麻标注着意大利文笔记。
图纸背面用朱砂盖着礼部的官印,印文已被血渍晕开大半。
"原来如此。"他忽然笑出声来,笑声在密闭的石室里撞出回音。
那些在英吉利看到的蒸汽机,那些在普鲁士见识的后膛炮,甚至巴黎街头孩童玩的竹蜻蜓,全都能在这些书页里找到源头。
窗外传来晨祷的钟声。周宽世迅速撕下三页塞进贴身的荷包:一页记载着"火龙出水"的配方,一页是《农政全书》里的治蝗方略,最后一页绘着郑和宝船的龙骨结构。
周宽世踉跄着走向最近的一个书架,手指颤抖着触碰那些典籍。
他的指尖感受到了宣纸特有的细腻纹理,那种触感让他想起了年少时在私塾读书的日子。
他小心翼翼地取下一册,翻开泛黄的纸页,墨香立刻涌入了他的鼻腔。
"《周易》注疏..."周宽世喃喃自语,辨认着那些熟悉的竖排文字,"这是宋代理学家的注释版本..."
他的目光扫过书架,粗略估计这里至少藏有上千册《永乐大典》。
而据他所知,这部巨着共有一万一千多册,这意味着...
"你们...你们是怎么得到这些的?"周宽世转向主教,声音中压抑着愤怒与震惊。
蒙特尼格罗主教的表情变得难以捉摸:"十七世纪初,我们的传教士在北京活动时...收集了不少珍贵文献。当时正值明朝衰亡,许多宫廷藏书流落民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