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林轩舰队与克洛诺斯文明
林轩舰队代表着一级中等宇宙文明,这个文明刚刚实现了可控核聚变的初步应用,然而,他们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犹如远古石器般老旧,效率也不尽如人意。
目前,舰队面临着等离子体约束的难题,就像要驯服一头狂野的猛兽,却始终无法找到合适的缰绳。
尽管如此,小型核反应堆已全面在运用,为舰队的运转提供着不可或缺的能量。这些小型核反应堆采用了一种特殊的磁场约束方式,通过巧妙地调整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将高温等离子体限制在一个较小的空间内,实现了能量的稳定输出。
此时,他们的宇宙战舰恰似宇宙中的小甲虫,在浩瀚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单艘战舰重2000吨,长80米,最高时速达光速的1%,约1.08亿千米。战舰采用的小型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功率10万千瓦,能量转换效率30%,可持续运行1000小时,产生推力约10万牛。在星际航行中,战舰会通过星际物质采集器结合量子态压缩技术,在富含氢元素的气态巨行星采集氢同位素(氘和氚)作为核聚变燃料,并进行储备。
战舰的装备也在不断升级。舰载500千瓦粒子束武器基于量子物理能级跃迁原理,将粒子加速到相对论速度,可摧毁小型陨石并对敌方战舰装甲造成损伤。经升级后,通过优化能量晶体与多层梯度折射率光学透镜组合,功率提高20%,发射频率增加15%。电磁脉冲炮可发射10万伏特/米的电磁脉冲,有效干扰半径50千米内的电子设备,利用高强度电磁脉冲瘫痪敌方通信、导航及武器控制系统。轨道动能炮可发射5千克金属弹丸,初速度10千米/秒,利用动能撞击目标,在改造后可用于开采能源矿石。原装备50千瓦激光武器用于击退太空垃圾,后升级为高能激光炮,结合从“贝塔2”行星采集的蜂窝状量子晶格能量晶体与纳米级光子晶体透镜,提升了功率与发射频率。
此外,战舰还配备了等离子气幕防御系统,将周边氢气电离到第Ⅶ激发态形成电磁屏障,中和带电尘埃颗粒电荷;纳米维修机器人可利用量子隧穿效应的纳米焊枪进行原子级修复,以及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量子点强化技术对战舰核心部件进行维护升级。
然而,他们即将面临的二级初等宇宙文明的克洛诺斯文明,科技上的巨大差距瞬间显现,犹如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两者之间。
克洛诺斯文明,已经能初步利用恒星系内的大部分资源,甚至在恒星最近的行星轨道搭建起了戴森球的基础框架,捕获恒星的能量,为太空设施供能。他们通过解析恒星从星际分子云坍缩、原恒星形成,到主序星阶段稳定燃烧的全过程,掌握了恒星早期能量辐射规律,并基于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阐释了引力透镜效应在宇宙环境下的表现,为恒星能量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克洛诺斯文明的宇宙战舰犹如钢铁巨兽,威风凛凛。战舰全长400米,重吨,最高时速高达1.1亿千米,可星际航行。装备的伽马射线武器功率1000千瓦,这种武器通过特殊的物质能量转换产生伽马射线束,具有极强的杀伤力。其防护采用能量吸收护盾,基于量子态的稳定性与可调控性,能够有效抵御宇宙辐射、小型陨石撞击等威胁。护盾通过量子场的高频振荡,将外部冲击能量分散并吸收,同时利用量子纠缠原理实现能量的有效传导,确保护盾的稳定性。战舰搭载由1000个量子比特组成的量子计算机,配合256位量子密钥加密的量子通讯系统,确保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与高效性。
1.2 与伽马星文明的进一步会面
伽马星文明作为一级中等宇宙文明,在科技上比林轩所在的文明先进一些。他们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更加成熟,采用了特殊的磁场拓扑结构和物质约束技术,使得装置体积缩小、效率提升。小型核反应堆动力普及,超级人工智能和无线充电技术也广泛应用。他们的宇宙战舰能在恒系内航行,最高时速达光速的1.1%,重500吨,长85米。但受制于生命科技落后及众多因素影响,从来没有走出过母星系。装备的粒子束武器功率500千瓦,发射的是质子束,通过电磁加速的方式将质子加速到高速状态。防护为15厘米厚的能量膜护甲,含凯夫拉纤维与金属,计算机是量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000万亿次,通讯采用电磁和中微子混合技术。基本武器电磁脉冲炮可发射强度为10万伏特/米的电磁脉冲,有效干扰范围半径90千米内的电子设备。
即便如此,面对克洛诺斯所在的二级初等宇宙文明,伽马星文明依旧显得脆弱不堪。
同年,伽马星使者埃隆与林轩的代理ROB1号初次会面。共同的危机如同一场汹涌的风暴,将他们迅速卷入其中,双方迅速达成共识,建立了临时抗敌同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