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漩涡净化:种族优越论的诞生
涡漩族的“纯血主义”势力趁机崛起,首领“血鳍祭司”宣称人类是“陆地的污染者”,尾鳍无涡纹的他们终将被海洋吞噬。他篡改《涡漩圣典》,称“原始漩涡曾分化出两支:纯净的海族与浑浊的陆族”,并发起“漩涡净化”仪式,将人类俘虏的血液注入涡核水晶,试图证明人类魔力的“杂质”。实验导致水晶能量暴走,引发海底地震,墨江城三分之一的海岸被海啸淹没,死者的尸体在退潮后布满螺旋状瘀伤,被人类视为“海族诅咒”。
(三)信仰战争:神殿的崩塌
创世历1012年,墨江城牧师在潮音港发现被献祭的人类儿童——他们的心脏被刻上涡纹,摆成漩涡状。愤怒的人群冲进“涡心灯塔”,捣毁了塔顶的灵涡装置,导致导航光束失控,多艘商船触礁。涡漩族认为这是对海神的亵渎,血鳍祭司率领“裂魂舰队”(由巨型深海生物改造的战船)袭击墨江城港口,用“黑潮术”将海水染成沥青状,溺死千余名渔民。人类首次见识到涡漩族的恐怖战力:战尾一拍可击碎三桅帆船,口中喷出的“漩风箭”(压缩水箭)能在甲板上熔出大洞。
四、血色漩涡:灭族之战(创世历1121年-1250年)
(一)涡核共鸣:人类的反击
墨江城在惨败后启用禁忌武器——从矮人处购得的“震地巨炮”,其炮弹核心是浓缩的火核晶粉尘,爆炸时能引发地脉震动。创世历1125年的“雾藻海战”中,人类舰队在浅海布下数百门巨炮,待涡漩族舰队进入射程后,同时轰击海底山脉。震动破坏了“涡漩回廊”的符文,三大据点的联系被切断,星涡深渊的涡核水晶群发生连锁爆炸,海水被染成紫色,史称“紫潮之灾”。
(二)裂魂之咒:种族的黄昏
血鳍祭司在临终前发动“裂魂之咒”,将自己的尾鳍涡纹融入海水中,凡是接触过该海域的人类,后代有1/10概率诞生“伪涡族”(半人半鱼,尾鳍无天然涡纹)。这些混血儿被人类视为怪物,常被处以火刑;而涡漩族则认为他们是“污染的证明”,遇之必杀。真正的纯血涡漩族被迫向更深的海域迁徙,途中遭遇人类“追潮者”舰队的围猎,他们使用涂有“涡纹毒药”的鱼叉(能溶解尾鳍的魔力结构),许多战士为保护族民,主动引爆体内的涡核水晶,形成吞噬敌船的海底漩涡。
(三)潮心城的陨落
创世历1200年,墨江城海军在星涡深渊发现了濒死的潮心城。这座曾经随水流变换形态的魔法都市,如今像条被剥鳞的巨鲸,珊瑚骨骼开裂,涡核水晶黯淡无光。人类士兵涌入神殿,争夺“涡漩之眼”时,触发了最后的防御机制:十二道螺旋纹同时亮起,将整座城市卷入海底裂缝,只留下海面巨大的漩涡,三天三夜未平息。《墨江城战史》记载,幸存者看见“鱼尾人在漩涡中歌唱,海水逆流成柱,托着他们的神殿沉入地心”。
五、遗迹与传说:后涡漩时代(创世历1251年-1326年)
(一)地下海的秘密
黄昭昭发现的地下空间,正是当年潮心城部分建筑随海底裂缝迁移的遗迹。石壁上的雕刻记录了族民最后的挣扎:他们试图用“逆涡咒”将城市转入异空间,却因能量不足永远定格在石化过程中。那些半鱼半人的雕像,尾鳍螺旋纹间卡着的贝壳残渣,实为迁徙时卷入的深海生物;仪式浅槽里的淡金色粉末,是神血与海水的结晶,曾用于维持灵涡回廊的运转。
(二)墨江城的忏悔与利用
战后的墨江城建立了“涡漩纪念馆”,表面供奉破碎的漩刃与潮甲,实则暗中研究涡核水晶的碎片。人类发现,将水晶嵌入人体能短暂操控水流,但会导致尾椎骨畸变(这成为后来“伪涡族”被歧视的生理特征)。创世历1300年,教皇颁布《净潮诏书》,称涡漩族是“违背神造秩序的怪物”,下令清除所有混血儿,引发持续二十年的“猎尾行动”。
(三)最后的灵涡:预言与警示
《涡漩圣典》残页在墨江城黑市流传,其中记载了涡母的预言:“当双涡纹章碎裂,海水将倒灌陆地,唯有尾鳍无纹者能重启漩涡。”这被解读为混血儿将成为救世主,却也招致更残酷的迫害。创世历1326年,最后一名已知的纯血涡漩族“残鳍”,在墨江城监狱中死去,他的尾鳍被制成标本,螺旋纹却在三天后自行消褪——标志着一个种族的魔法传承彻底断绝。
六、文化遗产与种族特性总结
(一)种族特性
特征 描述
生理 鱼尾人身,尾鳍螺旋纹为魔力核心,鳞甲颜色对应元素属性,能在深海生存,视觉适应生物荧光。
魔法 灵涡魔法,依赖涡核水晶与神血,擅长操控水流、制造漩涡结界、生物荧光幻术。
社会 以涡群为单位,涡主世袭,圣典由祭司阶层保管,重视血脉纯度,排斥非涡纹生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