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城的空气中,仍残留着一丝尚未完全消散的血腥气与惶然的怨煞,那是车胄全家无辜陨命留下的无形印记,缠绕在这片本已饱受战乱侵蚀的土地之上。刘备深知张飞一时狂怒带来的恶果,这不仅仅是沾染杀业,更是以无辜之命增加了区域内的负面“气场”,吸引黑暗的窥探。悔意与忧虑交织成压抑的意,笼罩在他心头。此时,陈登步入府中,他的意相对内敛沉静,带着徐州本土世家的特有的古老气息与在乱世中寻求立足之道的谨慎。
“明公勿忧,亡羊补牢未为晚也。”陈登的声音不疾不徐,蕴含着洞悉局势的智者的“意”。他提出一条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层考量的策略:向袁绍求援。他分析着双方领袖的“意”:曹操以攻伐扩张为本,其“霸者之意”极具侵略性;袁绍虽兵势强盛,然其核心是依赖“世家气”与“门生意”构筑的威望,欠缺果断,更惧怕能威胁其北方地位的力量。利用袁绍对曹操日益增长的忌惮,诱使其出兵。
刘备微觉诧异,他和袁绍并无深交,反而不久前还吞并了其盟友兼兄弟袁术。“袁绍与我素无往来,又方灭其弟,安肯助我?”
陈登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透着秘密的光辉。他提议请徐州的一位特殊人物出面——那人与袁绍家族“三世通家”,一封书信便可牵动袁绍的“意愿”。刘备经他点拨,那尘封的记忆深处的“意”瞬间触动了那人清明的形象——“莫非是郑康成先生?”
“正是。”陈登肯定地回答。他知道,郑玄并非普通的儒士。他的“学之秘”中,蕴含着某些古老时期遗留的、能沟通天地气机甚至影响人心理志的“意”之运用,是隐秘传承中的分支。其“意”清正通透,具备影响具备相应气场的个体或势力的能力。
郑玄,名玄,他的学问如渊海,但更罕为人知的是其“意”之纯粹。少年受业于马融,于繁花绕膝间听讲三年,目光不曾有丝毫动摇,此乃极度的精神集中与对自身“意”的控制。融感叹:“得我学之秘者,惟郑玄一人耳!”这份“秘”,或许包含着某些非物质层面的传承。即使在家中,他的侍婢也能感知、理解乃至以诗句应答他的心意,这正是其强大的“意”感染力及与环境气机互动的影响。玄德涿郡时期曾短暂受教于他,其“意”受郑玄清正之气的些许洗涤。入徐州为牧后,屡屡造访,求教于这位意境超迈的隐士,自身“仁德之意”也日益稳固。
想到郑玄,刘备仿佛看到了混沌中的一丝清明,那种犹豫不决的“意”也坚定下来。他与陈登亲自前往,在弥漫着书卷之气与一丝清正“意”的郑玄宅院,呈述缘由。郑玄感念汉室颓危,加之刘备的赤诚“求助意”打动了他,慨然应允,亲手写下那封注定搅动北方风云的书信。这书信本身,或许便已染上郑玄那能唤起他人“良善之意”的纯粹气场。
刘备派孙乾,这位具备温和敦厚之“意”的说客,连夜持书投奔袁绍。袁绍读罢信函,那久不使用的、关于“仁义道德”的“意”被书信中的气机触动。他心底衡量:灭弟之仇与郑玄之情孰重孰轻?终究,士族门阀对他寄予的厚望,那集合了无数个体的期待与维系自身统治的“意”,郑玄书信勾起的对道义名声的在意,以及最主要的——他对曹操不断壮大产生的威胁感与抑制曹操的“意”占据了上风。相较于灭袁术的私人恩怨,这种“意”已因袁术的败亡和自身的冷酷而被淡化,阻止曹操扩张是维护自身“北方霸主之意”更为重要的事。
于是,他召集麾下文武议兵。此刻的袁绍帐内,弥漫着各种冲突驳杂的“意”。谋士们分裂为不同派别,代表着截然不同的思维“心法”:田丰,其“意”刚烈却忠直,如未经雕琢的顽石,难以变通,“连年苦战,百姓疲敝,粮仓空虚,非大规模兴兵之时。当献捷天子,再屯兵积蓄三年之势,伺机而动,此为以静制动之‘意’。”沮授,其“意”沉稳清明,看透本质,知曹操之强不在兵多,而在政令通达与士卒精练。他认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才是制胜的“意”。袁绍已失良机,“今兴无名之兵窃为明公不取。”这两人,一个求稳的“意”,一个求奇的“意”,都未能触动袁绍核心的“意”——名声与眼前的面子。
审配,“意”专横,“谋”不足。逢纪,“意”果断却无用。他们主张凭借河朔强盛,表面之“气”与“势”便可横扫天下,这种狂妄而虚浮的“意”更容易被缺乏深刻见解的袁绍接受。郭图的“意”更具煽动性,他抬出郑玄,扯出大义,“联刘备伐曹,合天意民情,此乃顺势而为的‘意’。”四种冲突的“意”场在袁绍帐内激烈碰撞,袁绍核心的“迟疑之意”被进一步放大,难以决断。
此时,许攸、荀谌进入,二人虽多见识,但其“意”更偏向机会主义与利益驱动。听闻议题,异口同声:“以明公之势,以众克寡,攻汉贼以扶王室,名正言顺,起兵是为正道!”他们的“意”捕捉到了袁绍渴望的“名声之意”与压制曹操的“对抗之意”。这符合袁绍的“心”,他立刻定下兴兵之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