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业皇宫内,金碧辉煌的大殿上,孙权正与群臣商议秋收之事。殿内檀香袅袅,众臣子恭敬地垂首而立,气氛庄重肃穆。
突然,殿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殿内的宁静。一名侍卫满头大汗地冲了进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颤抖着禀报:"陛下,大事不好!朱然将军在合肥兵败,损失惨重!"
"什么?!"孙权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手中的玉如意"啪"的一声摔在地上,碎成数段。他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额头上青筋暴起,眼中怒火中烧。
"朱然这个废物!"孙权怒不可遏地拍案道,声音震得殿内嗡嗡作响,"连曹璟那个黄口小儿都打不过?朕养你们这些将领有何用!"
殿内群臣噤若寒蝉,一个个低着头,连大气都不敢出。张昭悄悄擦了擦额头的冷汗,步骘则不安地搓着手中的笏板。整个大殿静得可怕,只有孙权沉重的脚步声在回荡。
孙权来回踱步,龙袍翻飞,怒气冲冲地说:"朕要御驾亲征!让那曹璟小儿知道,我东吴不是好惹的!"
这时,一个清朗的声音突然响起:"陛下息怒!"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年轻气盛的骑都尉诸葛恪大步出列。他不过二十出头,却已因征讨山越屡立战功而闻名。此刻他昂首挺胸,目光炯炯有神,丝毫不畏惧天子的震怒。
"曹璟不过是个乳臭未干的小贼,何须陛下亲自出马?"诸葛恪朗声道,声音清越有力,"臣从征山越多年,深知用兵之道,愿替陛下拿下此贼!"
孙权闻言,怒气稍缓。他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眼中的怒火渐渐被赞赏所取代。自从陆逊自尽后,朝中能征善战的将领日渐凋零,每每想起此事,孙权都暗自叹息。
而诸葛恪的才学机敏,一直深得他心。这个年轻人不仅精通兵法,更难得的是胆识过人。更何况丞相顾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孙权心中早已将诸葛恪视为未来的辅政人选。
"好!好!"孙权拍着诸葛恪的肩膀,欣慰地说。他的语气已经缓和下来,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元逊有此雄心壮志,朕心甚慰!"
诸葛恪感受到孙权手掌传来的温度,心中一阵激动。他暗暗发誓,定要不负圣恩,为东吴立下不世之功。殿内其他大臣见状,也都松了一口气,纷纷向诸葛恪投去或羡慕或钦佩的目光。
就在殿内群情激昂之际,一个清朗的少年声音突然响起:"陛下且慢!"这声音虽然还带着几分稚气,却格外坚定。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年仅十四岁的陆抗从文官队列中走出。他虽然身形尚未长成,但举手投足间已显露出超越年龄的沉稳气度。
陆抗恭敬地行了一礼,抬起头时目光清澈而坚定:"臣以为此事还需慎重。据细作回报,曹璟上任以来,日夜督促加固合肥城防,广募精兵,又得到满宠的大力支持。"说到这里,他略作停顿,环视殿内众臣,"我军若贸然出击,恐有不测。"
孙权闻言,眉头微皱。他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少年,不由得想起其父陆逊当年也是这般年纪就已显露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轻轻摩挲着胡须,心中暗想:这小家伙倒是继承了他父亲的眼光...
就在孙权犹豫不决之际,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侍卫匆匆入内,单膝跪地:"启禀陛下,边境送来紧急密报!"
孙权接过密报,展开细看。只见他眉头先是紧锁,继而渐渐舒展,最后竟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原来这是曹魏大将军司马懿暗中送来的淮南军力布防图。作为久经沙场的统帅,孙权一眼就看出这份情报的真实性——各处驻军、粮仓、关隘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连换防时间都写得明明白白。
"好一个司马仲达..."孙权在心中暗笑,"这是要借朕这把刀,除掉曹璟这个眼中钉啊!"他转念一想,眼中闪过精光:"不过...这正合我意!"
"哈哈哈!"孙权突然放声大笑,将密报递给身旁的诸葛瑾,"子瑜,你看看这个。"
诸葛瑾接过密报仔细阅读,脸上的表情从惊讶逐渐变为欣喜:"陛下,此乃天赐良机啊!有了这份布防图,我军必能势如破竹!"
孙权拍案而起,龙袍袖摆随动作猎猎作响:"好!朕决定任命诸葛瑾为大都督,率军五万,出征合肥!"
诸葛瑾立即跪地领命,声音洪亮:"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必取合肥以报陛下知遇之恩!"
孙权满意地点点头,目光扫过殿中众人。当他看到站在武将队列中的诸葛恪时,眼中闪过一丝期许:"元逊,你就随你父亲一同出征,好好历练。"
年轻的诸葛恪闻言,眼中顿时迸发出兴奋的光芒。他上前一步,抱拳行礼时声音都因激动而微微发颤:"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助父亲建功立业!"
站在一旁的陆抗看着这一幕,眉头微蹙。他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轻叹一声,默默退回队列中。少年清亮的眸子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