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二年 十一月初
冬月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洛阳城外漫天的黄沙。五万中军将士肃立在凛冽的寒风中,铁甲上凝结着薄霜,却无人挪动分毫。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黑压压的军阵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
曹璟身披明光铠,猩红的披风在身后翻飞。他缓步走上点将台,铁靴踏在木板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台下顿时鸦雀无声,数万双眼睛齐刷刷地望向他。
"将士们!"曹璟的声音如同洪钟,在旷野上回荡,"今日,我大魏正式伐吴!"
"杀!杀!杀!"震天的呐喊声骤然爆发,将士们高举长矛战刀,锋刃在冬日惨淡的阳光下闪烁着刺目的寒光。声浪一波接一波,震得点将台上的旌旗都在颤抖。
曹璟抬手示意,待声浪平息后继续道:"此战分三路进军。"他的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坚毅的面孔,"中路由青州刺史毋丘俭率军攻打武昌!"
站在前排的毋丘俭闻言,右手重重捶在胸甲上,发出"铛"的一声响。他身后的亲兵们立即挺直腰杆,脸上写满骄傲。
"西路以荆豫大都督王基为主将,尚书左丞钟会为监军,进攻南郡!"
王基沉稳地点了点头,而年轻的钟会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腰间的佩剑。
说到这里,曹璟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而东路,将由徐、扬大都督胡遵、扬州刺史诸葛诞率领五万步骑精锐,主攻东兴!"
站在曹璟身后的胡遵闻言,浓密的眉毛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他望着远处起伏的山峦,心中暗忖:东兴背靠大江,吴军经营多年,城防坚固,此战怕是要折损不少将士啊。但身为老将,他很快收敛心神,挺直腰板,脸上露出胸有成竹的神色。
站在另一侧的诸葛恪早已按捺不住,他双目炯炯有神,拳头握得咯咯作响。他侧身对副将韩综低声道:"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看我如何踏平东兴!"声音里满是跃跃欲试的兴奋。
韩综微微皱眉,小声道:"将军,东兴地势险要,听说吴军在东关新筑了大堤,蓄水为防..."
"怕什么!"诸葛恪不以为然地挥手打断,"区区水防,岂能挡我大魏铁骑?"
点将台上,曹璟已经拔出佩剑,剑尖直指东南方向:"三军将士,即刻开拔!此战,务必扬我大魏国威!"
"必胜!必胜!必胜!"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声再次响起,震得大地都在微微颤动。
随着号角声响起,庞大的军阵开始缓缓移动。铁甲碰撞声、马蹄声、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如同滚滚闷雷。曹璟站在点将台上,目送大军开拔,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知道,这一战将决定江淮未来的格局,更关系到大魏的国运。
胡遵翻身上马,最后望了一眼洛阳城的方向,心中暗叹:此去凶吉难料啊。但为了军功,他猛地一夹马腹,战马嘶鸣着冲向了队伍最前方。
诸葛恪早已迫不及待地率领先锋部队出发,他的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着他的雄心壮志。
凛冽的寒风中,大魏的征吴之师,正浩浩荡荡地向东南进发。
十日后清晨,许昌城外旌旗招展,曹璟身披重甲,亲自率领中军主力移镇督战。凛冽的寒风吹动他的披风,猎猎作响。他勒马立于高处,望着东路军远去的方向,只见烟尘滚滚,渐渐消失在远方的天际。
"大将军可是在担忧东路军?"谋士桓范策马上前,顺着曹璟的目光望去。他见曹璟神色凝重,便宽慰道:"胡将军和诸葛将军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胡将军沉稳持重,诸葛将军勇猛果敢,二人配合,必能旗开得胜。"
曹璟微微颔首,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马鞭:"话虽如此,但东兴地势险要,诸葛恪又早有防备..."他顿了顿,转头对传令兵沉声道:"传令下去,让中、西两路加强攻势,务必牵制住吴军主力,为东路军减轻压力。"
与此同时,东路军已抵达东兴城外。胡遵勒住战马,望着眼前陡峭的山势和巍峨的城墙,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城墙依山而建,高耸入云,城头上吴军的旗帜在风中飘扬,守军严阵以待。
"公休"胡遵转头对身旁的诸葛诞说道,声音里带着忧虑,"此地易守难攻,我军远道而来,士卒疲惫。不如先扎营休整,从长计议?"
诸葛诞闻言,浓眉一挑,豪迈地一挥手:"兵贵神速!吴军立足未稳,正是进攻良机!"他转身对副将喝道:"来人,立即架设浮桥,准备攻城!"
魏军将士们顶着凛冽的寒风,在湍急的河面上开始架设浮桥。冰冷的河水不时溅到他们身上,很快在铠甲上结成了薄冰。一个年轻士兵的手被冻得通红,却依然咬牙坚持着。旁边的老兵拍拍他的肩膀:"坚持住,等攻下东兴,咱们就能在城里暖和暖和了!"
然而,当魏军开始攻城时,才发现情况远比想象的艰难。吴军占据地利,箭如雨下,滚木礌石不断从城头砸落。魏军先锋刚冲到城下,就被滚烫的金汁浇得惨叫连连。后续部队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冲锋,却始终无法突破吴军的防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