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约翰·马登之子乔治·马登,代表马登家族与会德丰英资势力出席会议。
会德丰曾作为英资四大财团之一,几欲超越怡和,成为香江之首,但未果,渐趋衰落。加之约翰·马登与董事会萌生撤离之意,虽盈利主要来自香江,却心向别处。
会德丰拥有200余家子公司,业务广泛,但核心仍为航运,以备随时撤退。
1967年沙漠战争爆发,埃及封锁苏伊士运河,欧亚航线延长,油轮需求激增,航运业迅速发展,各大船王在此期间积累巨资。
1972年,会德丰重组旗下钢业有限公司为会德丰船务国际,专注航运。1974年,与世界船王包玉港合资成立会德丰有限公司,持股51%。
然而,同期石油危机爆发,苏伊士运河重开,会德丰1973年盈余达1.8亿港元,次年降至6900万,再次年更跌至2900万。
至此,会德丰掌舵人约翰·马登兴趣索然,安排怡和、置地两大英资公司于1976年10月21日提出收购会德丰。
这一消息震撼了整个市场,若收购圆满落幕,怡和集团的势力将凌驾于汇丰之上。
一九七六年,得到汇丰巨额注资的和记黄埔,于十月二十六日迅速宣布加入这场收购较量。
此乃汇丰为阻挠怡和集团夺得会德丰而发动的攻势。
这也是数年前,英资财团间爆发的一场大规模内讧。
期间,众多英资与华资公司频传收购意向,真假难辨的消息层出不穷,为香江的上层人士与民众呈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商业收购盛宴。
最终,同年十二月,会德丰、怡和及置地商定,若十日内无法达成共识,收购计划即告吹。
这场收购大战终因多方激烈竞争而以失败告终。
汇丰笑到了最后,它成功扞卫了自己作为香江最大集团的地位,即便是怡和集团也难以撼动。
然而,一九七六年的香江经济回暖,地产市场再度蓬勃,会德丰的地产业务得以扩张。一九七七年,它与港灯在北角合作开发了富泽花园一期,同时在荃湾、新浦岗建造工业大厦,集团资产大幅增长。
但会德丰在发展地产时,更倾向于对旗下土地重新评估价值,作为资本,再携手其他有实力的开发商,共担风险,分享利润。
此举源于会德丰董事会及掌控家族马登家族对香江未来的不确定感。
他们宁愿让利于人,也不愿冒险投资香江。
正是约翰·马登多年秉持的这种观念,尽管会德丰两次搭乘香江大发展的快车,却逐渐走向衰落。
如今,它已成为昔日四大洋行中实力最弱的一个。
哦,四大洋行的时代已然逝去。
因和记黄埔已归秦安所有。
如今,至多仅存三大洋行。
不过,汇德丰即便是其中一员,亦是实力最弱。
排在汇德丰之前的怡和与太古,才是当前香江英资商人的坚强后盾。
正因如此,自知言微人轻的乔治·马登,才会附和亨利·凯瑟克的言论。
毕竟,在香江的英资商人圈里,唯有汇丰与怡和集团才有能力组织如此聚会。
汇丰与华资关系盘根错节,若非迫不得已,绝不会采取今日之举。
唯有利益受到威胁、不断遭遇华资挑战的怡和集团,才有实力与意愿筹办此次会议。
因此,在亨利·凯瑟克与乔治·马登这两位三大洋行代表奠定基调后,
其他在香江发展的英资商人也纷纷表示支持。
“的确!近年来,华人的气势愈发咄咄逼人,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理!”
“他们已然向我们发起挑战!昔日辉煌无比的和记黄埔,现今却落入这些华人手中。若再不团结一致,我们在香江将难以立足!”
“确实如此!我们需要凯瑟克、马登与施怀雅家族的援手。”
“可具体该如何行动?他们要构建财团,我们也要跟风吗?”
此言一出,四周霎时静谧无声。所有英籍商人皆陷入沉默。
提及组建财团,英籍商人们面面相觑,心中满是疑虑。成立一个属于英籍商人的财团?这可能吗?显然不可能!如若可行,香江便不会并存四大洋行,而是由一家独霸!
实际上,英籍商人间的恩怨与竞争,远比他们与华资的敌意更为深厚。华资近十年方兴未艾,涉足领域多为新兴行业,除房地产外,与在场英资商人少有直接冲突。华资虽日益壮大,但就目前而言,对英资的威胁尚小,且无深仇大恨。
反倒是英籍商人内部,整日争斗不休,私怨累积百年。
此时,有人提议组建联合英资财团,以抗衡华资财团。英资商人闻言,再度陷入沉默,深知此事难于登天,甚至比提升英国那低下的行政效率还要艰难!
喜欢名义:拒绝梁璐,靠钟小艾镇汉东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名义:拒绝梁璐,靠钟小艾镇汉东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