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期学术封闭之内地学界而言,无异于甘霖普降。内地欣然接受,欲借此契机,光明正大地学习国外先进知识。
安康现身了。
秦安明白,晨星大学初创时需要内地的援手。
大学师资需求庞大,仅凭高薪聘请及凯拉家族的人脉远远不够。
他们采取了双管齐下之策:国际高薪招募,并利用凯拉家族的影响力吸引外籍精英教授;同时向北方求助,期望派遣中高级教授加盟,助力晨星大学发展,并促进与国际顶尖教授的学术交流。
此举对双方皆大欢喜,尤其对内地而言,是突破封锁的良机。
内地学术界与相关机构全力以赴。
因此,晨星大学初创期的师资力量异常雄厚,外部有高薪聘请的外籍精英,内部则有内地各校支援的顶尖教师,实现中外融合,内外联动。
历史性的契机加上秦安的才干,晨星大学的发展势不可挡。
此刻,秦安身处尚未完全竣工的大学校园,遇到了自内地各大学前来支援的中老年学者。
见到李安康后,秦安得到了确认。
“秦安先生,需要我召集内地各大学负责人为您介绍吗?”
在行政楼校长办公室外的走廊上,李安康向正环顾四周的秦安问道。
秦安微笑摇头:“不必麻烦了,你了解详情即可。”
李安康随即点头:“我每周都会组织会议,对学校整体情况基本掌握,各学院的建设进度也大致了解。”
“好,那我们进去细谈吧!”
言罢,秦安步入校长办公室坐下,李安康也随之落座,开始讲述学校状况。
秦安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颔首。
不知不觉间,四十分钟已过,李安康连饮三杯茶,才将学校概况讲完。
秦安这时说道:“即是说,内地支援力度颇大,各学院师资问题已解决,教学设计工作也过半,预计四月能全面完成?”
李安康点头:“没错,四月是最迟的预计,顺利的话还能提前。”
“按计划,自主招生将紧随其后。”
李安康之前已向秦安提及自主招生,这也是采纳了秦安的建议——针对有特殊才能但偏科的学生。
晨星大学非公立,李安康没有行政束缚,招生上较为灵活。
加之有秦安支持,他可以大胆排除不合适的人选,除非秦安亲自点头。
他的目标是招募有天赋的人才,实施个性化教育,以提高成才率并增强晨星大学的声望。鉴于人的精力有限而知识无限,秦安认为香江与内地需求不同,他需要的是特定领域的专家,而非泛而不精的全才。历史上,如钱钟书、季羡林等偏科天才,若非因特殊录取,可能无法充分发挥潜力。因此,晨星大学的自主招生专为这些偏科天才设立,对学生和学校均有裨益。
晨星大学实行宽进严出的制度,重视学分和GPA,这为偏科学生提供了机会。学生可自由选课,只要完成学分,即可跳级或提前毕业;反之,则可能留级。此外,除自主招生外,还有常规的七八月录取,至九月开学尚有时间。
秦安提及此行目的,询问李主任关于内陆师资是否足够支持晨星大学大幅扩招。他强调需要的是真正有才华的教师。尽管内陆可能会给予支持,但秦安既要求数量也要求质量,李安康对此更为了解。内地学术界在求知和刻苦方面世界领先,但因长期学术封锁、经济限制等原因,学术和科学研究落后于世界水平。
李安康思考后表示,内地人才济济,以秦安与内地的良好关系,扩招十倍的师资亦非难事。秦安对师资数量的态度让李安康猜测其是否计划扩建晨星大学,秦安点头默认。
“我长久以来都打算全力推动香江的教育发展,香江各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晨星大学当前的招生规模远不能满足需求。”
“若即刻着手扩建新的理工类学院,今年能否同步招生?”李安康眉宇紧锁,心中迅速盘算。
秦安默不作声,缓缓品茗。
良久,李安康言道:“秦安先生,距开学尚有半年,师资、教材及课程设计均可就绪,可先设立学院与专业招生,确保开学前一切就绪。”
“但扩招意味着需调整现有教学楼与宿舍布局。”
“晨星大学设计容量为两万师生,本年度将启用四分之一宿舍,主教学楼及各学院楼均全面启用。”
“各学院原各有专属教学楼,若增设学院专业,则需两学院共用一栋,因今年仅招680名新生,短期内无碍。”
“然此举非长久之计,至大二时,扩招一倍后学校将饱和。”
秦安洞悉其意,即刻回应:“李主任,扩建事宜我自会安排人手处理,土地与建设无忧。”
“不久后将召 议,共商增设学院与专业之事。”
秦安计划待完整方案出炉,对照现状,弥补晨星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再行增设。
李安康即刻应允:“明白了,那我近日应着手何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