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王长顺满头大汗的出门,王厂长似乎想到了什么,“让他做的那个就是咱们以后打算生产的?”
“嗯,是其中的一个版本,先让他试试手,到时候该怎么弄还得大家伙儿一起商量一下。”杨山其实心里已经倾向于用这版了。
“这么说,年前你就能拿出样品?”
“应该差不多,反正至少会做出一台能出声的。”
“那就好,那就好,范局长那边也想先看看样品。他可是很期待呢,就想让你按照那台微型收音机的样子做,哪怕大一点重一点也行。”王厂长对杨山的进度很满意,他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出成果。
正事儿说完了,杨山又问起了扩厂的事儿,“厂长,部里和市里那边的安排有消息了吗?给咱们调多少人过来?”
“部里准备给咱们增加20个岗位,市里那边也答应会借调10个有无线电经验的人过来。”说起这个王厂长就得意起来,加上借调的配件生产车间的人,这个厂子会有近百人,他这个副科级还能往上升一升,一年不到就跳了好几级,做梦都能笑醒。
“才20个岗位,不够啊!”
“20个还不够?”
“肯定不够啊!”杨山理所当然的说,“董处长临走的时候告诉我,他希望咱们厂子每个月能至少生产1000台收音机。我大概算了算,两条产线加起来,咱们厂产线车间的工人至少需要70人,其他配件生产的工人也需要50人,即使后勤人员不增加,咱们厂也要有150人。”
“董处长真是这么说的?1000台?市里的无线电厂一个月的产量也只有几百台。”
“嗯,说了,是私下里和我说的。”
看着王厂长没说话,杨山劝道,“厂长,我觉得部里的意思就是看咱们有多大的饭量,饭量有多大就给多大的碗。所以你还是要多争取一下,市里不给人咱们可以自己慢慢招人一点点培养,但部里的岗位编制一定要先拿下来。”
这方面杨山可不会帮王厂长出头在部里跑关系,他是总部的人,屁股不能坐在厂子这边。
“即使有编制了,可从哪里招人啊?咱这山旮旯儿没人爱来。”厂长又犯难了。
“城里没人来,那就招附近村里的,正式工一个月20多块钱起步,我不信没人愿意来。”别说这穷乡僻壤了,当初京郊棉纺厂招工的时候,京郊农村的农家女孩不一样是打破头往里挤。
“行吗?咱们这儿干的可都是精细活儿!”
“我觉得只要识字、干活心细就行,小学毕业就差不多了。咱们可以分批次招人培训,事先和他们说好,技术合格才能转正,到一定时间没转正的,接着回家种地去,连临时工都别想当。”杨山还是很相信铁饭碗、吃皇粮的诱惑力的。
王厂长琢磨了一下,思路也拓宽了,“这个办法不错,到时候咱们扩厂需要人手的时候,就找这些村子出人帮忙,哪个村子的贡献大,就多分配培训指标。”
果然是当厂长的料,一点点权利也能榨出油来,活该你升官。
从厂长办公室出来,杨山又去了趟后勤厨房,他记得有位大妈的针线活儿做的不错。
离过年不到10天的时候,厂里终于把200台步话机赶制完成了,产线车间的人都是疲惫不堪。不过整体成果还不错,从市里借过来帮忙检验产品质量的几个技术能手拍胸脯保证,即使用更严苛的标准来检测,这200台的合格率也会超过97%。
现在就等着装车往京城那边运送呢。这件事儿只能等部里安排,着急也没办法,厂里没有运输车队。
“杨山,你的那个下线快速检测方案真不错,他们只从所有的下线合格品中找出5台有瑕疵的。”史贺使劲拍着杨山的肩膀说,他现在越来越佩服杨山的本事了。
“哦,咱们还要根据这些反馈,再优化一下生产操作步骤和质检方法。”提高合格率就是在变相的提高产量,杨山觉得还是有优化的空间的。
“嗯,这件事儿我们已经在做了。现在咱们厂已经喝上汤了,吃不吃到肉,就看你能不能放个大卫星出来喽。”显然,史贺指的是过一会儿的新款收音机讨论会。
杨山晃了晃手里的东西,笑了笑,“你就瞧好吧!”
史贺没在意杨山手里拿的东西,两人说说笑笑的往大办公室走去。
办公室里已经聚集了10来个人,伍书记、王厂长、孟楚都在,还有几个技术骨干,闫解放和王长顺因为参加了新产品的试制,也被特许参加会议。
杨山径直走到当成讲台的一面黑板前,神态轻松的开始了这次新品研讨会。
“大家刚才应该已经看过黑板上的电路图了,这就是我针对咱们厂的实际情况,依照京城无线电厂的那款微型收音机设计的简化版新款收音机电路图。那款微型收音机各位已经拆解、组装过很多次,我就不多说了。接下来我详细介绍一下两者之间的对比差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