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赵国宫殿内的殿堂之上——
病体缠绵的赵偃瘫软在王座里。
嘈杂激烈的拼杀声由远及近传到耳际,每一次声音愈发贴近,他就愈加深感恐惧侵袭,脸色也随之越发苍白失措……但他很快又试图稳住情绪暗自告诫。
赵偃心中忽然冒出一丝疑问,事情似乎并不简单。
赵佾刚去城关不过两三个时辰,即便秦军再骁勇善战,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攻破城关也未免太不可思议了。
突然,外面传来震天的喊杀声:"杀!斩尽投降的赵兵,抓到将领重重有赏!"
随着秦军呼喝的声音越来越近,赵偃再也坐不住了:"郭开丞相,秦军的声音为何越来越近?该不会城关已经失守了吧?"
郭开赶紧安慰道:"大王勿忧。
城中有我赵国近六万精锐,便是用人命堆积,没有几天秦军也休想攻克。
"
赵偃听后微微松了口气。
然而还没等他彻底安心,一个惊慌失措的将军冲了进来:
"大王!大事不好!秦军已经攻破城关,正往皇宫这里杀来!"
"什么?不可能!赵佾呢?"赵偃顿时面如土色。
"春平君已经为国捐躯,邯郸守军撑不了多久了。
现在半个城池都在秦军掌控之下,请大王速速撤退!"这名将领心急如焚地说。
赵偃暴跳如雷:"怎么可能?寡人六万大军才守了几个时辰就被攻破?赵佾这个废物!你耽误了寡人的大事!"
郭开催促道:"大王,来不及多想了,再不动身就走不了了!我们去找廉颇和李牧,他们一定能把邯郸夺回来!"
话音未落,就见赵偃狼狈不堪地朝后殿逃去。
这位国君非但没有半点担当,反而像个惊弓之鸟一般。
留下一句命令:"文官各自逃生,武将随我死守宫门!"郭开说完,急忙跟着赵偃而去。
赵偃一跑,朝廷顿时乱作一团,众人纷纷逃命而去。
但也有一些忠臣义士选择留下来,他们拔出佩剑立于殿下:"今日便是我等与秦军血战之地,纵死也要保全清白名声!"
邯郸城中,此时杀声震天,惨烈至极。
这场浩劫,正是检验群臣气节的最佳时刻。
有的怯懦逃避,有的舍生取义,人性在此刻一览无余。
在邯郸城外到内城的战场上,黑甲秦军如潮水般攻入,赵国士兵虽曾拼命抵抗,与秦锐士展开惨烈搏杀,但随着同袍越来越少,他们渐渐从决死抗战变成慌乱逃窜,纷纷涌向内城与王宫方向。
整个邯郸逐步落入秦军手中,所过之处尸横遍野。
就在王宫外,一位身披战甲、白发苍苍的老将军缓缓走出,面容间满是疲惫和决然。
看着四散奔逃的残兵,他的眼中掠过一抹失望。
“何时,我大赵竟至于此?”
“莫非这真的是当初小儿种下的恶果?”
“长平一役,他断送四十万壮丁,这才换来今日败局?”
这位年事已高的赵奢注视着即将城破国亡的惨象,内心充满痛苦。
“今日或许是为小儿补过的时候了。” 赵奢举起手中的长剑面向敌军前路,全城传来的震动与杀气并未令他退缩。
他高声宣告自己乃赵奢,并以沙哑而有力的声音疾呼:“我是大赵上将军!如果你们想苟且求存就逃命去吧;若要保全大赵延续,则随本将一起血抗秦虏,阻挡敌人。
这是给予大王与诸臣撤离的机会,唯有这般努力,方有机会联结廉颇、李牧等名将之力反击。”
赵奢竭尽全力发出的呼喊震撼着每一个抵达宫门前的人,那些逃离至此的将士都被吸引而来。
眼前这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正是那个被世人唾弃的儿子——纸上谈兵主角赵括的父亲。
尽管背负骂名,可此刻他却成了赵国复兴的关键人物。
许多人见其姿态后重拾勇气站至他周围,“誓随上将军血战秦庭!”的呼声此起彼伏,短时间内重新组织了近六千兵力。
“好一群大赵儿郎!今天本将定当与你们一道拼杀到底!”
伴随着王宫内外开始强烈摇动,敌军似洪流席卷而来直逼宫门。
秦军将领屠睢与章邯手持长矛对着这些赵人喝问:“投降与否?”
“降亦或不降!”
面对数倍于己的强大秦国士兵,五千赵军仍毫不畏惧齐声道:“我们跟随赵上将军宁死勿屈。”
屠睢冷冷道: “既然这样,那便成全你们吧。”
一声令下,无数弓箭瞄准目标,刹那之间,箭矢如雨倾泻而下,赵军阵列顷刻间被打得支离破碎。
经过两波密集射杀后,大部分士兵已经倒下。
然而即便如此,尚余幸存者依然追随赵奢不顾生死地朝着秦阵突刺,他们高喊着:「诛暴秦」「为国捐躯」等话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我大秦的勇士们!”
“击杀敌寇!”
章邯一声怒吼,手中长矛猛然挥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