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忙碌后,凌晨五点,贾建设悄悄起床。
轻轻吻了陈雪茹的额头,便骑车赶往轧钢厂。
昨晚晚饭后,他依次回应了几位女性的要求,最终在午夜前回到家中,与陈雪茹一同休息。
幸好他还年轻力壮,否则今天恐怕只能卧床不起。
抵达轧钢厂时,多数人已到场,韩庆阳正在逐个检查大家的准备物品:厚棉衣、干粮、水杯等。
“韩队长,大家准备得如何?”贾建设走近问道。
“贾主任,基本没问题,只是有些人带的干粮太少。”韩庆阳略显不满。
“这也是无奈之举,可能是家里实在困难,只能先出发再说,时间紧迫,那就开始吧。”
类似的家庭困境让贾建设也无可奈何,如今许多家庭人口众多,生活拮据,只能先行上路。
此次出行,轧钢厂为每位员工配备了武器。
普通员工持 ** ,而贾建设与韩庆阳则配备冲锋枪及 ** ,另有多枚 ** 。
这样的武装加上战士护送,确保了安全。
为保障此行顺利,轧钢厂将所有出任务人员纳入临时民兵编制,任务结束后解散。
六点半,所有车辆装载完毕,灰狼带领的33名战士十分钟前即已到位。
灰狼仅用五分钟便完成每车一名战士的部署。
三十二辆卡车中,有两辆专门运送“最特殊钢材”,位于车队 ** 。
其余车辆分别装载普通特种钢材、油料及各类物资。
贾建设搭乘吉普车负责领路和与灰狼沟通路况。
副队长韩庆阳随同运送重要物资的车队前行,而何雨柱则被安排在另一辆关键车辆内。
6点40分,随着贾建设通过对讲机发出“出发”指令,车队缓缓离开轧钢厂,朝城外行进。
向西行驶约一小时后,车队进入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
此段道路崎岖复杂,远不及现代公路便利,且缺乏今日常见的隧道设施,只能沿着山势盘旋而上或下降。
灰狼作为熟悉地形的向导,始终引导车队以稳定速度前进,避免迷路风险。
贾建设所在的吉普车内仅有三人:灰狼负责驾驶,飞鹰坐在后排保持沉默,专注休息。
灰狼耐心地向贾建设讲解盘山路的要点,后者专注聆听并努力记忆,因为返程时无人带路,这些知识尤为重要。
早在出发前,杨政民便强调司机需牢记路线以防迷路,尽管贾建设并非司机,但他仍虚心接受灰狼的指导。
毕竟依靠自己总比依赖他人可靠,万一遇到突发状况,所学定能发挥作用。
“灰狼同志,这称呼听着怪别扭,要不叫我‘狼哥’?”贾建设逐渐放松,与灰狼交谈更为随意。
“可以,那我也就不叫你‘贾队长’了,改叫‘小贾’吧。”灰狼欣然回应。
“行,那就这么叫吧。”贾建设笑着应允,顺手递给灰狼一根烟。
灰狼毫不推辞,接过点燃,深吸几口后兴奋地问:“小贾,这烟可是大前门?”
“大前门?”后座的飞鹰也坐直了身子。
“没错,是大前门。”贾建设笑着回应两人,随后又递了一支给飞鹰。
“多谢兄弟。”飞鹰接过烟后,终于打破了沉默,这是他首次在贾建设面前展露笑容。
不过一支烟的时间,车内气氛已明显轻松不少。
“狼哥,我们这次是不是会经过大草原?听说那里野狼成群,是真的吗?”贾建设想了解即将面临的环境,提前做好心理准备。
毕竟此时的环境和后世差异巨大,还是问问灰狼比较稳妥。
“确实如此,大草原道路艰险,许多地方几百里无人居住。
而且狼群横行,气候恶劣,野外相当危险。”灰狼叮嘱道,“进入草原后务必谨慎。”
贾建设听罢心中一紧,意识到接下来得格外留神。
“贾队,最好在进草原前召集大家开个会。”飞鹰插话进来,提出自己的看法,“狼这类动物,即便有武器也需小心,它们聪明且记仇,一旦受伤,整个狼群可能一直尾随,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悲剧。”
贾建设想起穿越前网上的一些报道,这个时代北方多地都遭遇严重的“狼患”。
从黑土地省到隔壁省,狼群频繁出没,对人和牲畜构成威胁。
这些狼群往往十几只起步,规模大的甚至上百、数百之众。
这一状况不仅危及各类野生动物、家禽和家畜,更对人类构成直接威胁。
几乎每个月,各地民兵都会报告野狼掳走孩童的情况。
然而,此时的贾建设仅知晓部分地区开展小范围“打狼”行动,直至70年代初,才见各地掀起大规模的猎狼活动。
在那十年间,狼群数量急剧减少,可想而知。
“我明白了,多谢提醒。”贾建设郑重地道谢。
随后,他随意与众人交谈,因车队庞大且行于盘山路,未找到合适的停靠点,午餐只能在路上解决。
为鼓舞士气,贾建设通过无线电告知大家取消中途休息,改用自带干粮充饥,好让车队尽早抵达目的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