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看看疆域图就知道,你们父皇一路走来,确实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
胡大老爷一边夸耀朱元璋的成就,一边暗中挑拨。
他说起阿三那边的富饶,皇子们怎能不动心?
华夏民族对土地和粮食的热爱深深扎根于基因之中,无论身份地位如何,这种渴望都无法改变。
胡大老爷此刻正在兴致勃勃地讲述,完全没有察觉窗外悄然站立的一个人。
朱元璋刚走到这里。
由于内阁的设立,朱元璋的工作量大幅减少,现在不仅能够安心睡觉,还能在宫中打麻将或散步。
今天得知胡大老爷前来讲解大明疆域时,他心想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来看看。
这一临时决定让他看到了有趣的一幕。
胡大老爷结合大明疆域图,详细讲述朱元璋当年开疆拓土的故事,朱元璋忍不住笑意。
胡惟庸记忆力惊人,将往事一一铭记。
他拿起大明堪舆全图,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讲解,让朱元璋非常满意。
尤其是看到如今大明疆域之广,仅次于元朝,朱元璋心中满是得意。
到了他这样的位置,不可能不在意名声。
不过他并不像其他人那样病态地追求虚名,反而经常批评阿谀奉承之人。
但听到胡大老爷这样的人述说自己的功绩,朱元璋怎能不高兴?胡惟庸不仅是亲历者,还是正经的文臣,他说的话将来很可能载入史册。
朱元璋怎么会不想留个好名声呢?
胡大老爷说完国内事务后,话锋一转,开始提及周边国家。
这让朱元璋有些摸不着头脑。
毕竟他早已将某些国家列为不征之国,可胡大老爷却好像把这些地方都当成了潜在的进攻目标,这究竟是何意?
朱元璋虽未表露太多情绪,但他对胡惟庸的信任是深厚的。
这种信任源于胡惟庸一贯的表现及近期的种种行动。
胡惟庸以悠闲的生活方式塑造了一个懒散的形象,反而让人觉得可靠。
朱元璋并非轻易受骗之人,他知道胡惟庸这是故意低调,以求避嫌。
“北方土地贫瘠,不适合农耕,水源匮乏,对我们来说是苦寒之地。
”朱元璋继续说道,“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对抗由来已久,这种敌对关系已持续千年。
”
更别说胡大老爷还有儿女亲家的关系作为屏障。
“自五胡乱华以来,千百年来,中原王朝只要稍微军力或国力减弱,游牧民族就会乘虚而入。
”
“为何非要与我们中原王朝作对?”
因此,当胡大老爷完全不知情朱元璋就在外面听时,就开始谈论周边国家。
朱元璋忍住了。
胡大老爷说得极其严肃,没有丝毫玩笑嬉闹的样子,而是神情凝重地说道。
结果,他确实听到了一些新信息。
“正因那里是苦寒之地,所以我才提醒你们要注意这一边。
”
“一次次被打得头破血流,却依然不改初衷,为什么?”
胡大老爷认真地在地图上做了两个标记。
“这两个民族可以说是我们的心腹大患。
”
“鞑靼、瓦剌,这两个游牧民族势力正在此处悄然壮大。
”
“为何我要特别提到他们两个?”
他感到好奇,在胡大老爷这样的人眼里,看到的东西是否有所不同。
这种人,对朱元璋来说再友好不过。
“难道游牧民族真的全都笨得不行?”
不仅一众皇子感兴趣,就连朱元璋也来了兴趣。
从五胡乱华到元末乱世,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几乎从未停止。
这类事,读书人都知道。
但从没有人深入分析过,为何这些异族始终紧抓中原王朝不放?
所以,胡大老爷的话一出口,大家都来了兴趣。
“有些话在外不便说,但在你们这些皇子面前,说一说也无妨。
”
“国与国之间,表面上讲求礼仪往来,但实际上,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关系。
”
“如果消灭一个小国对我国大明有益,为何不去做?”
“不过是权衡风险、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想清楚了就该行动。
”
“实际上,游牧民族就是这样看待我们中原王朝的。
”
说到这里,胡大人轻蔑一笑。
“哈哈,我中原强盛时,即便他们再眼红,也只能乖乖称臣。
”
“可要是中原衰弱呢?”
“要知道,游牧民族南下侵扰,不过是因为生活艰难罢了。
”
“干旱、寒潮、霜冻等天灾一到,他们的生活就难以为继。
”
“他们不会耕种,只会放牧牛羊!”
“天灾来了,牲畜死亡,他们怎么办?”
“只能选择冒险南下劫掠!”
“不管是抢粮食、人口,还是财物、装备,他们都要。
”
“对他们而言,没有国仇家恨,也没有规矩约束,只求生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