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历史给人最大的教训,就是从不吸收教训。
我看姬周就吸收的很好嘛。
当年汤迁夏祀,赢了的给输了的留了最后一点体面。
如今姬周直接把这种事搞成了常规律令,兴灭继绝之制。
从此以后,输了还有最后一条活路就不是特例,不是统治者的一时善心,而是不可违背的规矩。
在这份规矩之下,才有的那什么打仗之时的各种仁义规矩。
什么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攻击受伤的敌人)、不擒二毛(不抓头发花白的老兵)……
打仗整得跟特么过家家似的,还得约好时间地点,排好阵型再开打。
不是他们脑子有坑,而是因为这么做有着制度的保障。
春秋无义,不是后来的仁义道德,也不是更后来的公平正义,而是所有人都把这套规矩丢了。
“所以前面有着成功的果实诱惑着你,后面有着失败的退路等着你。
中间打不过了(开创的过程中)缺人缺粮,还能够用礼结盟摇人。”
在周礼的体制下,是可以呼叫支援的。
或者说姬周时期打架从来就不是什么单打独斗的事儿。
姬周的战争从头到尾都以结盟联合形式为主。
单打独斗(诸侯单独出兵)占比远低于联合征伐,只是不同时期联合的紧密程度有差异。
西周时期严格遵照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原则,以周天子主导的诸侯联合为核心,属于王室+诸侯的联合模式。
典型案例:周天子征伐不臣诸侯(如昭王南征荆楚)、抵御外族(如穆王征犬戎)时。
这些战争都会召集同姓诸侯(鲁、卫、晋等)和异姓功臣诸侯(齐等),组成联合军队,由周天子或王室卿士统领。
在这一时期,几乎没有诸侯敢单独发起大规模战争,单打多为小规模边境冲突。
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权力下陷,诸侯主导的结盟联合成为主流。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但战争仍以结盟联合为主,只是主导者从周天子变成霸主诸侯。
典型案例:春秋五霸的会盟。
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召集盟国出兵,如齐桓公率齐、鲁、宋等八国伐楚,晋文公率晋、秦、齐等国与楚战于城濮。
这个时候联合形式更灵活,诸侯通过会盟(如葵丘会盟、践土之盟)确立同盟关系。
战争时按盟约出兵,单打多为小国间的局部摩擦,大国几乎不单独作战(避免被其他大国联合压制)。
战国时期大家就很熟了。
以大国为主导的合纵(弱国联合抗强)、连横(弱国附强攻弱)
典型案例:苏秦合纵,张仪连横。
各国战争多以“联盟军”形式出动(如五国伐齐、六国伐秦)。
在这个时候单打几乎消失,即使是大国(秦、楚),也需通过结盟拉拢盟友(如秦联韩魏伐楚,避免陷入多线作战。
联合的战略性比当初春秋时候更强。
没错,越是到了后面崩溃的时候反而联合越重要。
综上,周朝的战争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
“跟这种邪魔歪道没什么好讲的,大家伙并肩子上就行。”
至于在这么大规模的联合之中,权力、责任,以及最重要的战利品怎么划分?周礼早有规定。
特么的!
抢东西之前事先定好份额,然后所有人还没意见,这种事儿居然真的能成功。
不用担心分赃不均,也不用担心有人黑吃黑。
毕竟绩效分红法案早就已经定了,而且这份法案还传给了所有人看,得到所有人的承认。
嗯,这帮家伙甚至连事后的责任,或者说失败的责任划分都有一套独特的法案。
“所以姬周之时才能不断扩土开疆,天下诸侯更是真的愿意去那些不毛之地当个扩荒的领主。”
指着星雾之中那些边缘之处承受中心大日光芒,使劲散发出自己光芒,想要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星域的暗星。
方圆叹服道:“不是因为姬周时候的人比之殷商时候的人发生了突变,个个成了不怕死的好汉。
也不是因为周礼讲究什么狗屁的仁德王道仁义,仿佛大洗脑术一般,把所有人的脑瓜子都洗的只剩下开拓四夷这一个念头。
而是因为他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这占星殿里面,观了不知多少年星的东皇太一同样看着方圆手指的方向说道:“道不虚行,自有天意。
正如天上的星辰从无定数,有星落,有星起。
亦如众生之命运,小子可称王,旧侯能陨灭。
唯有这套如星轨一般的规矩,能让星起时有人敢闯,星落时有人愿容。”
“是啊,人活着总得有点盼头。
哪怕这盼头是别人画出来的饼,更何况姬周还真愿意把这饼给你。”
摇了摇头,方圆越说越笑,笑着笑着就想哭。
原来一切源头是在这里,原来所有人都只不过是想要活下去。
即使是所谓神圣的天子,也不过是在这套规矩里,算着如何让底下诸侯别反,让黎民别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