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后地里的活基本没多少了,江宁早上不用去上工了,每天就打打猪草,有时连猪草都不用去打。
天气慢慢的转凉,吹着风比才来的那几个月要舒服多了,晚上没那么热。
江宁每天都很闲,就骑着自行车,去旁边那些村子里到处转,镇上好多地方他也转了过来。
其他时间就去山上摘蘑菇、摘野菜和捡核桃这些。现在蘑菇也多了起来,好几次还遇到了村里面的大婶们。
对于知青来说农活都比较繁重,无论是插秧、除草,还是收割庄稼,都是体力活。
从小在城里长大的知青们就没几个能真正干得了的,但大家挣的工分都不多。
每年分到的粮食也就勉强够自己吃,有些还不够得跟队上买。
想寄点回家是不可能,又没有其他什么收入。
所以大家基本就指着秋收以后,去山上采点蘑菇、野菜,还有一些野果。
东西虽然不值多少钱,但也能给家里寄上一点,算是过年的礼了。
还有些知青跟村里的人学着辨认药材,像金银花、柴胡,五味子之类的这些药材。
晒干后可以卖给供销社,不算投机,倒把,勤快一点的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这几天杨明和张晓峰就每天一大早上的,就去了山上,大晚上才回来,江宁看他俩都瘦得和秋收时一样了。
好像每年杨明他们都去,去年光靠卖药材就得了30多块钱。
以前还有村里的村民采到野山参,野山参医院和供销社都收,听说卖了一百多呢。
在这个一年到头忙活下来就赚个几十块的年景来说,这钱不少了。李磊和许慧他们听了也眼馋得很,就约着大家一起去山上。
这一天一大早,江宁他们早早就起来了。煮了一些红薯,吃了一部分算早饭。
剩下的都装了起来,又多炕了好多杂粮菜饼,每个人都分上几个带上,又各自罐了一大壶水。
大家已经商量好,中午不打算回来,计划直接在山上多找找蘑菇和药材这些。
在山脚处,江宁他们还遇到了几个村里的大婶和孩子们,大家伙都是打算上山弄点山货补贴家用的。
“你们这是要上山呀?”杨大婶笑着问道。
“是啊,我们打算去找点蘑菇和野菜。”许慧笑着回答。
“最近蘑菇和山野菜可老多了,孩子们对山上的情况熟悉得很呐,让他们领着你们去,指定能采着不少好玩意!”杨大婶爽快地说。
“那谢谢婶子了。”
知青们带着孩子们一起上了山,这些孩子一路叽叽喳喳的说着。
还拿着几朵路边艳丽的蘑菇给知青们看。
“姐姐这种蘑菇是有毒的,只要是颜色好看的蘑菇基本都有毒,可不能采。”小小的脸却一脸认真的对知青们叮嘱。
另外一个孩子也拿了一朵蘑菇过来给知青们看,“这种蘑菇它长得有点像榛蘑,但不是。
它那个脚带一点点黑,还有用手一掐就有水。这种不能吃,吃了就要见小人。”
江宁听到这个就想起以前听过的: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
“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
“埋山山,哭喊喊,全村都来吃饭饭。”
“吃饭饭,有伞伞,全村一起躺板板。”
江宁一下子就笑了出来。
“江宁,你在笑什么?”许慧转过头看着江宁。
江宁用手摸了摸嘴巴,说:“没笑什么,走吧。”
江宁他们和村里的孩子们结伴而行,孩子们对山里很了解。很快就采到蘑菇了。
“这儿去年宝子哥就采到好多松蘑。”宋小丽扒拉开地上的树叶,果然有几朵肥厚的松蘑在那。
李磊他们也跟着蹲下身子,把周围的落叶扒开看,不过里面什么都没有。
按村里小孩说的就是今年在这里能采到蘑菇,明年同样的地方还会有。
所以村里人都有自己认识的蘑菇窝,又带江宁他们去了几处,大家都采到了。
“李知青,你采的这几朵都不能吃,有毒啊。”杨卫东过来把李磊背篮里的几朵蘑菇捡出来丢掉。
李磊原本兴奋的脸一下就变得很丧,这几朵可是他采到最大最好的几朵蘑菇了,没想到还不能吃。
江宁在旁边直笑,他每天都要趁着打猪草的时候捡点蘑菇,基本天天都要来山里。
所以对山上的蘑菇之类都很熟悉,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有毒都一清二楚。
刚才就跟他说了还不信,还说他看错了。采了一会蘑菇,大家又往山上去了点,大家都是分散开的。
总得来说还是孩子们采的多。
“江宁你这那采的,这是什么菌?”李磊看着江宁背篮里的好几朵明显跟其他长的不一样菌问。
“牛肝菌啊,你以前没见过?”江宁头也没抬,一边扒拉树边上的落叶一边说。
“这也太难找了,能找的到的又是有毒的。”李磊有点疲累的坐在地上。
江宁回头看了一眼,就看到李磊屁股上坐着几朵鸡油菌,江宁心里叹了口气,这个大傻子,哪里不好坐,非要坐在菌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