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君主的无价之宝。国家靠百姓来保卫,百姓靠诚信来保护。没有诚信就无法驱使百姓,没有百姓就无法守住国家。所以古代的王者不欺骗天下,霸主不欺骗邻国,善于治国的人不欺骗百姓,善于治家的人不欺骗亲人。不善于治国的人则相反,欺骗邻国、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面不信下面,下面不信上面,上下离心,最终导致失败。他们得到的利益无法弥补受到的伤害,获得的东西无法补偿失去的东西,这难道不可悲吗?从前齐桓公不违背曹沫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放弃和虞人的约定,秦孝公不废除徙木的赏赐。这四位君主,治国之道并非完美,商鞅更是以刻薄着称,而且他们处于战争年代,天下人都追求欺诈和武力,尚且不敢忘记用诚信来蓄养百姓,何况治理天下太平的政治呢!
这一年,韩懿候去世,儿子昭侯继位。
评价
这段历史聚焦战国中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前后的关键阶段,涵盖政治变革、军事冲突与外交博弈,深刻展现了秦国崛起的序幕,以及这一时期各国发展的不同走向,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具体评价如下:
- 战国纷争与秦国困局:显王时期,各国征伐不断,魏、齐、赵、韩等国相互攻伐,领土争夺激烈,展现出战国时代弱肉强食的残酷格局。秦国在这一时期相对落后,虽有秦献公石门之战斩首六万的战绩,但仍被东方六国视为“夷翟”,排斥在中原会盟之外。这种外部压力与耻辱,成为秦孝公发愤图强、推行变法的直接动因,也凸显了秦国在战国格局中迫切需要变革的严峻形势。
- 商鞅入秦与变法决策:商鞅入秦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事件。他凭借对法家“刑名之学”的深刻理解,以富国强兵之术打动秦孝公。面对秦国守旧势力的反对,商鞅以“不法其故”“智者作法”等主张,驳斥甘龙等保守派,强调变法革新的必要性。秦孝公力排众议支持商鞅,任命其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展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与魄力。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秦国统治者求变图强的决心,也为秦国后续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 变法内容与实施成效:商鞅变法内容全面且极具革命性。在社会组织上,推行什伍连坐制,强化基层控制;军事上,以军功授爵激励民众参战,打破贵族世袭特权;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农业发展;同时通过徙木立信树立法律权威,严惩太子犯法以维护法纪尊严。这些措施在十年间取得显着成效,秦国实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大治局面,国家凝聚力与战斗力大幅提升,为秦国后续统一六国奠定了制度与物质基础 。
- 诚信理念与政治影响:司马光强调“信者,人君之大宝也”,高度评价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的诚信之举。在战国纷争、诈力盛行的时代,商鞅变法通过立信于民,构建起民众对国家的信任,为变法顺利推行提供保障。这一理念不仅对秦国当时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也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重要借鉴,证明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石,尤其在推行重大变革时,取信于民是政策成功的关键。
- 历史转折与深远意义:商鞅变法是秦国从弱国走向强国的转折点,也是战国格局演变的重要分水岭。它标志着秦国正式走上富国强兵之路,逐步改变了战国时期的力量对比,为秦国统一六国埋下伏笔。同时,商鞅变法作为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的成功范例,对后世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集权化、制度化的统治模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遗产 。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