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把相国大印交给乐毅,乐毅就统领秦、魏、韩、赵四国的军队去攻打齐国。齐湣王也发动全国兵力抵抗,双方在济西大战,齐国军队被打得大败。乐毅让秦国和韩国的军队先回去,派魏国军队去占领原来宋国的地盘,安排赵国军队去收复河间,自己则率领燕国军队,一路向北追击。剧辛就劝乐毅:“齐国大,燕国小,这次靠着诸侯帮忙才打败齐国军队,应该赶紧占领齐国边境城市来增强自己实力,这才是长久之计。现在放着边境城市不打,一味深入,对齐国没啥大损失,对燕国也没好处,还会结下深仇,以后肯定后悔。”乐毅却不这么想,他说:“齐王这人,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听不进下面人的意见,还罢免贤能,信任小人,政令残暴,百姓都恨他。现在他们军队被打散了,如果我们趁机继续进攻,齐国百姓肯定反叛,内部就会大乱,这样就能拿下齐国。要是不抓住机会,等齐王后悔改过,体恤百姓,那就难办了。”于是乐毅继续率军深入。齐国果然大乱,齐湣王也逃跑了。乐毅进入临淄,把齐国的宝物、祭祀礼器都运回燕国。燕王亲自到济上犒劳军队,又是行赏,又是宴请士兵,还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留下来继续攻打那些没被占领的齐国城池。
评论
这段历史记载跨越二十五年,生动展现了战国晚期诸侯纷争、权力更迭与社会动荡的宏大图景,其中蕴含的政治博弈、人性抉择与历史规律,至今仍具深刻启示:
- 国家命运的核心变量:秦楚对抗中,秦国以“无道”之姿,凭借强大军事与战略智谋(如扣留楚怀王、以战逼和)不断扩张;楚国则因决策失误、内部腐朽,在“忍父仇而婚仇敌”的屈辱中逐渐衰落。这印证了荀子“善用道则百里可立,不善用则千里为役”的论断,凸显治国之道、人才战略对国家兴衰的决定性作用。赵国“沙丘宫变”因赵主父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优柔寡断引发内乱,致使一代雄主饿死,国政旁落,警示权力传承制度与决策果断性的重要性。
- 战略决策的深远影响:乐毅伐齐的战略堪称经典,他精准把握齐湣王“骄暴失民心”的弱点,力排众议选择长驱直入,直击齐国统治核心,展现出卓越的战略眼光与胆识。相比之下,剧辛拘泥于眼前利益,主张先取边城,格局高下立现。齐国灭宋后的骄横扩张,四处树敌,最终引发五国伐齐的灭顶之灾,揭示出“骄兵必败”“合纵连横”在战国政治中的关键作用。
- 人性与权力的激烈碰撞:公子章与田不礼的叛乱、肥义的忠诚赴死、李兑与公子成的权谋算计,勾勒出权力场中人性的复杂与脆弱。肥义坚守对赵主父的承诺,不惜以命相护,其忠义令人敬佩;而李兑、公子成出于自保,围杀主父,尽显政治斗争的残酷与无情 。宋康王因迷信“小而生巨必霸”的谶语,骄奢暴虐,最终身死国灭,深刻诠释了权力对人性的异化与反噬。
这段历史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战国时代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也揭示了国家兴衰、个人命运背后的必然逻辑。它警示后人,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个人发展,都需以史为鉴,保持清醒的头脑、长远的眼光与坚守正道的决心。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