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和秦王在渑池会面。喝酒喝到高兴的时候,秦王请赵王弹奏瑟,赵王就弹了。蔺相如见状,也请秦王敲击瓦缶,秦王不肯。蔺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让我的颈血溅到大王身上!”秦王身边的侍从想杀蔺相如,蔺相如瞪大眼睛大声呵斥,侍从们都吓得不敢动。秦王很不高兴,但还是勉强敲了一下瓦缶。酒宴结束,秦国始终没能占到赵国的便宜;赵国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秦国不敢轻举妄动。赵王回国后,任命蔺相如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说:“我身为赵国的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不过是个出身低微的人,只靠耍嘴皮子,职位却在我之上。我感到羞耻,不甘心在他之下!”还扬言说:“我要是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就不肯和廉颇见面;每次上朝,常常称病,不想和廉颇争位次。出门要是远远看见廉颇,就赶紧调转车头躲开。蔺相如的门客们都觉得很耻辱。蔺相如问他们:“你们觉得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门客们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都敢在朝堂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只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现在如果我们两个像老虎一样争斗,势必不能共存。我这样做,是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廉颇听说后,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两人最终结为生死之交。
评论
这段历史文本涵盖了战国末期多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风云变幻,荀子的论断与具体史实相互映照,深刻揭示了治国理念与国家命运的紧密关联,充满历史的厚重感与思辨价值:
- 治国之道决定兴衰:齐湣王身死国亡的悲剧,印证了荀子“权谋立而亡”的观点。齐湣王在位时骄横暴虐,对内“弑谏臣、杀直言”,对外四处树敌,妄图以武力兼并二周,最终众叛亲离,被淖齿诛杀。这一结局有力地证明,仅凭权谋诈术治国,忽视道义与民心,必然走向灭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乐毅伐齐时采取“禁止侵掠、礼贤下士、宽赋敛、除暴令”的政策,赢得齐国民心,迅速攻下七十余城 ,体现出“义”在军事与政治中的重要性。
- 外交博弈与战略选择:秦赵围绕和氏璧的“渑池之会”,蔺相如凭借智慧与勇气“完璧归赵”,展现了弱国在外交场合如何通过灵活策略维护国家尊严。同时,赵国“将相和”的故事更凸显内部团结对国家稳定的关键作用。廉颇与蔺相如从矛盾冲突到“刎颈之交”,化解内部矛盾,使赵国在强秦环伺下得以保全,印证了“上下同心”是国家抵御外敌的坚实基础。此外,楚国欲图周室却因东周武公的劝说而放弃,暴露出战国时期各国在利益争夺中对“名义”与“实际利益”的权衡,以及“天下共主”这一观念在当时仍具影响力。
- 个人抉择与历史走向:王蠋“忠臣不事二君”,宁死不屈,展现出高尚的气节与对故国的忠诚,其行为不仅为齐国士人树立精神标杆,也折射出乱世之中知识分子的价值坚守。而王孙贾之母以“倚门倚闾”的朴素话语激励儿子寻找齐王、反抗淖齿,反映出普通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凸显家国情怀在民间的深厚根基。卫嗣君虽以“察微隐”展现统治手腕,但荀子将其归为“聚敛计数之君”,批判其治国只重权术、忽视礼义与民生,预示此类治国方式难以长久维系国家稳定。
这段历史生动展现了战国末期弱肉强食的残酷现实与复杂的政治生态,荀子的理论剖析为理解这一时期的兴衰更迭提供了思想框架。它警示后世,治国需以道义为根本,以民为本,重视内部团结与外交智慧,方能在历史的浪潮中屹立不倒 。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