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派人向楚怀王报告情况,楚怀王说:“按照之前的约定办。”项羽生气地说:“怀王是我项家拥立的,他又没有战功,凭什么能专门作主定约!天下刚开始起义的时候,暂时拥立诸侯的后代,是为了讨伐秦朝。然而亲自披着战甲、拿着武器带头起义,风餐露宿三年,灭掉秦朝平定天下的,都是各位将相和我项羽的功劳。怀王虽然没有战功,也应该分给他土地,封他为王。”将领们都说:“好!”
评论
这段历史是秦末楚汉相争的关键转折点,刘邦与项羽的种种表现,深刻影响着未来局势走向,展现出鲜明的人物性格与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
刘邦进入咸阳后,诸多决策展现出其卓越的政治远见与谋略。他拒绝诛杀子婴,体现宽容大度,避免激化矛盾;面对秦宫的奢华诱惑,起初虽有留恋,但在樊哙、张良劝谏下,能及时醒悟还军霸上,展现出善于纳谏、克制欲望的品质。之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朝苛法,赢得民心,“秦民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为其在关中立足奠定坚实基础。
反观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卒,尽显残暴,失却关中民心,大失天下人望。入关受阻后,听闻刘邦已定关中便大怒,轻易被激怒且冲动行事,缺乏战略家应有的沉稳与冷静。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更是优柔寡断。范增多次示意他击杀刘邦,他却默然不应,错失绝佳良机。项伯因私交为刘邦说情,项羽便轻信其言,改变主意,全然不顾刘邦对其霸业的潜在威胁。相比之下,刘邦则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与谦卑姿态,通过拉拢项伯、亲自谢罪等手段,巧妙化解危机。
在用人方面,刘邦团队配合默契,张良、樊哙等人各司其职,关键时刻为刘邦出谋划策、保驾护航。而项羽虽有范增这一谋士,却不能充分信任并采纳其建议,刚愎自用,致使范增的谋略无法有效施展。
此外,项羽分封诸侯时,对楚怀王的态度也反映出他的傲慢与短视。他否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自恃功高,试图重新分配天下,此举破坏了起义初期的约定,引发诸侯不满,为日后的纷争埋下隐患。项羽火烧咸阳、掠夺财宝妇女东归,放弃关中这一战略要地,更是缺乏长远规划,“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之语,尽显其狭隘的乡土观念与虚荣心态。
这段历史鲜明地展现出刘邦与项羽截然不同的领导风格与政治智慧。刘邦以民心为根基,善于用人、懂得隐忍与把握时机;项羽则凭借武力,行事冲动、刚愎自用,最终错失天下。历史的天平在这一刻开始倾斜,楚汉相争的结局也在此埋下伏笔。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