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认为齐王一开始是想好好坚守的,后来被迫参与谋反,不是他的本意,就召来齐孝王的太子刘寿,立他为齐王,也就是齐懿王。
济北王也想自杀,希望能保全妻子儿女。齐国人公孙玃对济北王说:“请让我试着去跟梁王说明大王您的情况,向天子传达您的心意。要是说了不管用,您再自杀也不迟。”公孙玃就去见梁王,说:“济北国这个地方,东边挨着强大的齐国,南边受吴、越牵制,北边又受燕、赵威胁,简直就是个四分五裂的国家。它的力量既不足以自保,也没能力抵御敌寇,又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来应对灾难。就算当初跟吴国说了不该说的话,那也不是真心想跟着造反。要是济北王当时表明态度,坚决不跟吴国合作,那吴国肯定会先经过齐国,吞并济北,再联合燕、赵,这样一来,崤山以东的诸侯联盟就紧密结合,没有破绽了。如今吴王联合诸侯的军队,驱使着一群乌合之众,向西跟天子对抗,只有济北王坚守气节不投降。这让吴国失去盟友,孤立无援,只能一步步走向失败,最终土崩瓦解,说不定这其中也有济北王的功劳呢。就凭小小的济北国,却要跟诸侯争强,这就好比用小羊、小牛的弱小力量去对抗虎狼一样的敌人。济北王坚守职责,不屈不挠,这可是绝对忠诚啊。有这样的功劳和忠义,还被皇上怀疑,搞得小心翼翼,担惊受怕,让其他诸侯也有了不敢尽忠的想法,这对国家可不利。我担心其他诸侯以后都不敢坚守职责了。我想来想去,能穿过西山,经过长乐宫,直达未央宫,捋起袖子为济北王仗义执言的,恐怕只有大王您了。这样一来,对上您有保全济北国的功劳,对下又有安抚百姓的好名声,您的仁德深入人心,恩泽无穷无尽,希望大王您好好考虑一下。”梁王听了很高兴,派人赶紧把这事儿报告给景帝。济北王因此没有被治罪,还被改封到菑川。
河间王的太傅卫绾攻打吴、楚叛军立了功,被任命为中尉。卫绾以前以中郎将的身份侍奉汉文帝,为人淳朴谨慎,没什么别的毛病。景帝当太子的时候,召集文帝身边的人喝酒,卫绾就称病没去。汉文帝快去世的时候,嘱咐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老实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所以景帝也很宠信他。
夏天六月乙亥日,景帝下诏说:“官吏和百姓因为被吴王刘濞等人连累而应当受罚的,以及逃亡的士兵,都赦免他们。”景帝想让吴王弟弟德哀侯刘广的儿子继承吴国的王位,让楚元王的儿子刘礼继承楚国的王位。窦太后说:“吴王是个长辈,本应该给宗室做个好榜样,可他却带头领着七国叛乱,搅乱天下,怎么能让他的后代继承王位呢!”窦太后不同意立吴王的后代,只同意立楚国的后代。乙亥日,景帝把淮阳王刘馀改封为鲁王,把汝南王刘非改封为江都王,让他统治原来吴国的土地;立宗正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评论
七国之乱的平定,如同给西汉王朝的政治格局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各方势力的命运在这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影响了西汉的未来走向。
从叛乱诸侯的结局来看,吴王刘濞机关算尽,却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他的野心和冲动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让自己和家族走向了覆灭。胶西、胶东、菑川、济南、赵王等参与叛乱的诸侯,同样未能逃脱惩罚,这显示出叛乱行为终究难以得逞,任何企图挑战中央权威的举动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而齐王虽起初有与叛军勾结的意图,但因路中大夫带来的希望以及大臣的劝阻,最终坚守,却又因之前的谋叛嫌疑在解围后陷入绝境,无奈自杀,这反映出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诸侯的处境艰难,一步错便可能满盘皆输。
济北王的情况则较为特殊,他虽曾与吴国有过联系,但最终因公孙玃的一番游说,凭借梁王之力得到景帝谅解,不仅保住性命,还被改封。这表明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策略和游说有时能改变一个诸侯的命运,同时也体现出诸侯之间相互的利益关系和政治博弈。
西汉朝廷在战后对各方势力的处置,充分展现了其对政治局势的重新梳理和掌控。景帝对参与叛乱诸侯的惩处毫不留情,同时对部分诸侯的改封和新诸侯的册封,旨在重新构建一个更加稳定、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例如将淮阳王、汝南王改封,立宗正刘礼为楚王等举措,都是在削弱原诸侯势力的同时,培植新的、更可靠的势力。而对一些有功之臣,如卫绾,给予提拔任用,体现了朝廷对忠诚和功劳的认可,以此激励更多臣子为朝廷效力。
七国之乱及其后续的发展,成为西汉政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让西汉朝廷深刻认识到地方诸侯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威胁,为后续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的政策实施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事件对西汉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西汉中后期的政治面貌,也为后世王朝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