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普通人赚钱,总想着 “多打一份工、多熬几个夜”,靠力气换碎银,像田里的老牛,低头拉犁,累得直喘也只能赚够糊口的钱。可有些人不一样,他们做着自己上瘾的事,比如天天琢磨着捏泥人、写小故事、摆弄花草,没想着赚钱,钱反倒像闻着香味的蜜蜂,主动找上门来。
这不是玄学,是因为上瘾的事能让人 “发光”—— 你做着喜欢的事,眼里有光,手上有劲,不用靠自律硬撑,也不用靠毅力坚持,就像老烟民离不开烟、戏迷离不开戏台,浑身的劲儿都往一处使。这种 “自然流露的热爱”,比刻意的努力更有力量,也更容易吸引来机会和财富。
一、怎么找到让你 “上瘾” 的事?四个法子,帮你揪出藏在日子里的热爱
有人说 “我啥也不喜欢,啥也不上瘾”,其实不是没有,是你没留意 —— 那些藏在日常里的 “小执着”,那些让你不自觉投入的事,就是你上瘾的苗头。用这四个法子,就能把它揪出来。
1. 盯紧你 “偷偷干” 的事:本能不会骗你
村里的狗蛋,以前总被他娘骂 “不务正业”—— 放着地里的活不干,天天躲在柴房里刻木头,刻小兔子、小老虎,刻得栩栩如生。他娘骂他 “刻这些破木头能当饭吃?”,可狗蛋不管,晚上煤油灯都快熬干了,还在琢磨怎么把老虎的爪子刻得更像。后来镇上开了家工艺品店,老板看中了他的木雕,不光收他的活,还让他去店里当师傅,现在狗蛋靠刻木头,比种地赚的钱还多。
你也一样,想想那些 “哪怕熬夜也要干、再累也愿意做” 的事:可能是睡前总忍不住写两段文字,可能是周末宁愿不逛街也要摆弄花草,可能是看到好看的照片就想学着修图。这些 “偷偷干” 的事,是本能在告诉你 “你喜欢这个”—— 别管它能不能赚钱,先把它记下来,这就是你上瘾的苗头。
2. 问长辈 “你小时候啥最牛”:童年的天赋最真
我小时候,邻居家的小芳总爱组织我们一群小孩 “过家家”—— 她当 “妈妈”,安排谁买菜、谁做饭、谁带 “孩子”,把小日子过得有模有样。那时候大人们总笑她 “小大人”,可现在小芳开了家幼儿园,把孩子们管得井井有条,家长们都愿意把孩子送她那儿去。她常说:“现在想想,我从小就喜欢管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原来这就是我的本事。”
童年时被夸 “有天赋” 的事,往往最接近你的本心 —— 你小时候爱拆收音机,可能藏着理科天赋;你爱编故事给小伙伴听,可能有创作天赋;你爱帮着大人算账,可能有理财天赋。问问爸妈、老邻居,你小时候做啥最让人夸,那些事里,藏着你最该深耕的方向。
3. 用 “只剩一件事” 逼自己:留下的就是真爱
有回跟城里开书店的老周聊天,他说以前又做装修、又卖建材,忙得脚不沾地,却总觉得没劲儿。后来他生了场病,躺在病床上想:“要是以后只能干一件事,我想干啥?” 答案是 “开家小书店,天天跟书打交道”。病好后他把装修生意盘了出去,专心开书店,虽然赚的钱没以前多,却每天都乐呵呵的,后来书店还成了城里的 “网红打卡地”,生意反倒越来越火。
你也可以这么问自己:“如果从明天起,只能做一件事,我选啥?” 人能忍一时做不喜欢的事,却没法忍一辈子不做喜欢的事。先把不喜欢的事划掉 —— 不想天天对着电脑就划掉 “做设计”,不想跟人打交道就划掉 “做销售”,最后剩下的那件事,就是你心里最放不下的,也是最容易让你上瘾的。
4. 看手机 “给你推啥”:大数据比你懂自己
现在的手机就像个 “小尾巴”,你刷啥、看啥、关注啥,它都记着。打开你的抖音、小红书,看看平台总给你推啥内容:总推 “做饭教程”,说明你可能喜欢研究美食;总推 “手工教程”,说明你可能喜欢动手做东西;总推 “职场干货”,说明你可能喜欢琢磨怎么提升自己。
再看看你关注的博主:关注的都是 “养花博主”,就别否认你喜欢花草;关注的都是 “写作博主”,就别忽略你喜欢文字。大数据不会骗你,它推给你的、你愿意花时间看的,都是你潜意识里喜欢的,这些就是你上瘾的线索。
二、找不到喜欢的事?别慌,先 “假装上瘾”
有人说 “我试了上面的法子,还是不知道喜欢啥”,还有人说 “我只能做现在的工作,没功夫找喜欢的事”。别慌,这时候不用硬找,反着来 —— 先进入 “上瘾的状态”,把眼前的事当成 “一辈子要干的事”,慢慢就会发现,热爱是 “做出来的”,不是 “找出来的”。
这个法子的核心,就是 “人事物合二为一”—— 把自己当成要做的事,忘了 “我不想干”“我没兴趣”,先沉进去再说。就像戏里的程蝶衣,一开始学戏是被逼的,可后来他把自己当成 “虞姬”,人戏不分,最后成了名角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