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凡将带着从临汾汲取的“根”的情怀,向西而行,踏入那片被吕梁山脉雄浑臂膀紧紧拥抱的、充满英雄传奇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土地——山西吕梁。
离开临汾盆地的丰饶,西行的道路开始明显爬升。车窗外的景色从平坦的田畴逐渐变为起伏的黄土丘陵,巨大的沟壑如同大地的皱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当“吕梁山脉”那苍茫的轮廓清晰地横亘于天际时,楚凡知道,一片更为粗犷、更为硬朗的土地正在等待着他。
核心路线: 交城卦山 → 汾阳(杏花村) → 离石(安国寺、白马仙洞) → 临县碛口古镇
徒步者所见所闻:
1. 卦山:天地交错的柏树奇观
楚凡的第一站,是交城的卦山。这里没有险峻的高峰,却以漫山遍野、形态奇特的古柏闻名。这些柏树生于悬崖,长于石缝,虬枝盘错,姿态万千,仿佛遵循着某种古老的《易经》卦象。行走其间,能感受到一种顽强的、与严酷环境抗争的生命力。
一位在山上锻炼的本地老人告诉他:“你看这些柏树,石头里没多少土,也没多少水,可它们就是能活上千年!这劲儿头,像不像我们吕梁人?”
2. 杏花村:牧童遥指的清香之源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楚凡来到汾阳杏花村,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酒香。他参观了汾酒老作坊博物馆,看着那些古老的地缸、酒海,听着讲解员讲述“清蒸二次清、一清到底”的工艺奥秘。
在品酒室,一位资深品酒师对他说:“汾酒的‘清’,来自于极致的工艺和这一方水土。做人做事也一样,心清,路子才正。我们吕梁,不只有外人想象的煤炭,更有这流传千年的‘清香’。”
3. 安国寺:于成龙读书处的清贫风骨
在离石区的安国寺,楚凡寻访了清代“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龙的读书楼。地方狭小,陈设简陋,很难想象一代能臣就是在此等清苦环境中磨砺而出。寺内古木参天,异常幽静。
看守此处的一位文保员感慨道:“于成龙是吕梁人的骄傲。他告诉我们,在这艰苦的地方,只要心中有信念,肯读书,肯实干,一样能走出大山,为国为民干出一番事业。这种精神,到现在也不过时。”
4. 碛口古镇:黄河古渡的沉睡与苏醒
楚凡此行的重点,是黄河岸边的碛口古镇。踏上黑龙庙前的石阶,脚下是奔流不息的黄河,对岸是陕西的黄土千沟。昔日的“水旱码头小都会”,如今已归于沉寂,但那层层叠叠的明清建筑、磨得光滑的青石路,仍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他住在古镇一家由老院落改造的民宿里,老板是一位从太原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我看中的就是这里的‘旧’,”老板指着窗外的黄河说,“这种经历了时间沉淀的美,是任何现代建筑都无法替代的。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吕梁不一样的一面。”
5. 西湾村:窑洞里的家族密码
从碛口沿黄河上行,楚凡探访了隐于山坳的西湾村。整个村落依山而建,由数十座明清窑洞院落组成,院院相通,巷巷相连,体现了独特的防御与家族聚居智慧。
一位仍住在老窑洞里的陈姓老人,热情地邀请楚凡进屋喝茶。老人抚摸着窑洞厚厚的墙壁说:“这土窑洞,冬暖夏凉,老祖宗选的这地方,背风向阳,靠着黄河。以前一家人,几辈子都住在这里,这就是‘根’。”
在吕梁,楚凡进行了一场从精神到地理的硬核体验:
· 他在卦山看到了石缝中求生的生命韧性。
· 他在杏花村品到了极致工艺下的清流风骨。
· 他在安国寺感受到了清廉实干的精神传承。
· 他在碛口触摸到了黄河商贸文明的兴衰印记。
· 他在西湾村体会到了依托于黄土与血缘的乡土中国。
这座城市的核心是“韧”——是柏树石缝求生的韧,是于成龙清贫苦读的韧,是黄河古渡历经繁华与沉寂的韧,更是生活在这片艰苦土地上的人们那份不屈不挠的韧劲。
楚凡的笔记本上,画下了一棵虬劲的卦山古柏。他带着这份来自吕梁山的坚韧力量,即将结束他在山西的旅程,转向南行,重回黄河岸边,奔赴那个因壶口瀑布而闻名的下一站——太原。他感到自己的脚步,因这山与河的洗礼,而变得更加坚定有力。
喜欢徒步记录者请大家收藏:(www.20xs.org)徒步记录者20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