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吕辰家里摆了两桌,两大锅酸菜鱼就端了上来,工人们吃得赞不绝口,兴尽方归。
第二天一早,周师傅还没来,孙建业和李秀梅就来到吕辰家,“吕辰同志!”孙建业急切地说,“昨天晚上,我们聊了您发明的‘无盐酸菜‘,这种高温发酵筛选菌群的方法,太有研究价值了,今天正要来请教!”
李秀梅也补充道:“是啊!传统酸菜依赖高盐环境抑制杂菌,虽然有效,但成品含盐量高,而且发酵过程相对缓慢,风味也受盐分影响。您这个无盐高温快速启动发酵的思路,简直是开辟了新路径!您能详细跟我们说说这菌种的来源、培养的具体温度控制和时间节点吗?”
吕辰还没洗完脸,但看着两位学生热切的眼神,笑了笑。他本意只是为了解决自家吃菜的问题,没想到引起了专业人士的关注。
他招呼两人进书房坐下,倒了热水,然后详细解释起来:“两位同学过奖了,这法子确实不是我首创,源头是在云南、贵州交界的一些山区村落。那里山高路远,食盐金贵,老百姓就想出了用烫煮后的余热来‘捂‘出酸味的办法。我算是借鉴和优化。”
他拿起纸笔,一边画示意图一边讲解,从选材、高温杀死表面杂菌、高温接种与发酵,到风味养成等进行了仔细的讲解。
“所以,核心就是利用烫漂后的余热创造一个短暂的高温环境,”吕辰总结道,“在这个环境下,耐热的、产酸快的乳酸菌能迅速占据主导地位并大量繁殖产酸,将PH值快速降低,从而在无盐条件下自然形成抑制腐败菌的酸性环境。后续的低温储存则是为了风味的发展和稳定。”
随后,吕辰又详细介绍了当初自己通过山泉水浸泡玉米面当作营养液,用野山椒接种菌群的思路,以及后续菌群培养过程中的筛选办法。
孙建业和李秀梅听得两眼放光,飞快地记录着吕辰说的每一个细节。
“妙!太妙了!”孙建业拍案叫绝,“这本质上就是一次人工模拟的、定向的微生物筛选和扩增过程!利用温度这个物理因子作为选择压力,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功能性菌群,并为其创造快速增殖的条件,从而在极短时间内建立起稳定的发酵体系,避免了高盐的引入。这思路在食品发酵工艺上极具指导价值!”
李秀梅也激动地说:“吕辰同志,您提供的信息太宝贵了!这不仅仅是做酸菜的家常法子,这背后蕴含着重要的微生物生态学和食品工程学原理!我们觉得,完全可以以此为契机,申请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哦?什么课题?”吕辰饶有兴趣地问。
“初步设想是《无盐高温快速启动乳酸发酵蔬菜工艺的微生物机制研究与优化》!”孙建业脱口而出,“我们要深入研究您这个方法中优势菌群的具体种类和演替规律;不同温度、时间参数对菌群结构和产酸效率的影响;关键风味物质的形成路径;如何实现工艺的标准化和稳定性控制;以及这种筛选出的特殊耐热乳酸菌株,是否具有分离纯化并作为发酵剂应用的潜力?这可能会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健康的发酵食品品类!”
李秀梅补充道:“对!如果研究成功,不仅能科学地解释和优化您这‘土法子‘,更能为开发低盐甚至无盐的健康发酵蔬菜产品提供理论基础和工艺模板!这绝对是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吕辰同志,太感谢您的分享了!我们回去就向马教授汇报,争取尽快立项!”
看着两位农学生因为一缸酸菜而迸发出的科研热情,吕辰也笑了。他没想到自己为了解决冬天吃菜的小发明,竟然点燃了科学研究的火花。他爽快地说:“没问题,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比如提供样品、记录数据或者交流经验,随时来找我或者我表哥。希望你们的研究顺利,能让更多人吃上健康美味的酸菜!”
孙建业和李秀梅带着笔记,和一杯“老酸水”,兴奋地离开了吕辰家的小院,找马教授去了。
这天,地龙预制件安装完成,周师傅等人正在试烟,他们通过火塘,往地龙里灌入浓烟,发现了几处漏烟点,然后准备用石灰堵上。
前院,赵张奶奶正在帮助雨水梳头,给小丫头扎一个漂亮的蝴蝶结。
正在此时,传来邮递员熟悉的呼喊声“吕辰同志!有你的邮件!人民美术出版社来的!”
吕辰放下手中的《民族音乐概论》,起身去签收。这次是一个相对薄一些的邮件,拆开后,里面是一封公函和一张汇款单。
公函来自人民美术出版社,措辞严谨而带着一丝出版成果的喜悦,大体是说《亮剑》改编连环画反响很好,连续三次加印,累计印数达到二十五万套。按出版合同约定,给吕辰寄来七千块钱的汇款单。
看着汇款单上那个在五十年代堪称天文数字的7000.00,吕辰的心痛得无法呼吸,这笔钱,连同之前精装版《亮剑》的稿费,都像滚烫的山芋。在这个物资匮乏、强调奉献的年代,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坐拥如此“巨款”,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更何况他还有“败家”的前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