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校园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化作了具体而火热的行动。
关于组织学生参与密云水库建设工程的通知一经下达,便在各个系、各个班级引起了热烈反响。
这座旨在解决京津地区供水、防洪、灌溉问题的大型水利工程,以其宏大的规模和深远的意义,点燃了学子们投身国家建设、挥洒青春汗水的激情。
机械制造系5803班的动员会上,政治辅导员郑爱国情绪激昂地讲述了修建密云水库的重大意义,强调了这是“又红又专”教育方针的生动实践,是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的绝佳课堂。台下,年轻的胸膛们起伏着,眼神里充满了向往与决心。
“同学们!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劳动,这是一场战役!是一场向自然宣战、为人民造福的战役!我们清华学子,不仅要能在课堂上攻克科学堡垒,更要能在工地上肩挑背扛,经受考验!”郑辅导员拿出笔记本,“现在,自愿报名开始!”
几乎是瞬间,台下举起了一片手臂。
213宿舍的六人更是无一例外,王卫国第一个蹭地站起来,嗓门洪亮:“报告!机械系5803班王卫国,请求参加!保证完成任务!”他那股在部队里劲头感染了不少人。
吕辰也举起了手。他深知这个时代背景下,参与此类重大工程的意义,这不仅是一次劳动锻炼,更是一段珍贵的人生经历,也能让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个时代最真实的脉搏。
而且,他心里还装着另一件事,白杨村,就在库区附近,或许能找到机会回去看看。
最终,5803班几乎全员报名。系里根据专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对报名同学进行了分工。
身体强壮、有相关知识的同学被分到了工具维修站,负责保障劳动工具的完好;
数学基础好、心思缜密的同学进入了土方计算组,负责工程量的核算;
而像吕辰这样文笔尚可、思维活跃的,则被分配到了宣传报道组,负责采写工地先进事迹、鼓舞士气、出版工地快报。
这个岗位相对灵活,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正合吕辰的心意。
出发前的几天,校园里弥漫着一种临战前的兴奋与忙碌。
同学们纷纷整理行装,学校也统一发放了劳保用品,厚实的劳动布手套、垫肩、以及印着“清华大学”和“建设密云水库”字样的搪瓷缸子。
吕辰利用这段时间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夜深人静,当室友们沉入梦乡,他的意识便潜入农场空间。
空间里四季如春,作物生长周期稳定,他意念操控,将已成熟的土豆、玉米收割,又将玉米研磨成玉米面,还收集了白菜、萝卜、菠菜等常见且耐寒的蔬菜种子,小心包好。
他找来一些破旧麻袋,分批将土豆、玉米面、蔬菜、种子装好,每一袋都不装得太满,伪装成从不同渠道“淘换”来的样子。
这年头,直接拿出大量新鲜果蔬过于扎眼,这些经过初步加工、耐储存的粮食才是当下最实在、也相对“合理”的东西。
周末,他照例骑车去了北师大见娄晓娥。
秋意已浓,校园里的银杏叶一片金黄,散步间,吕辰告诉她自己即将去密云水库劳动一个月。
“要去那么久?听说条件很艰苦的。”娄晓娥停下脚步,眼中满是担忧,下意识地攥住了他的衣袖。
“没事的,”吕辰笑着安慰她,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全校那么多同学都去呢。我是宣传组的,主要是写写画画,不算最累的。而且离老家不远,说不定还能找机会回村里看看乡亲们。”
听到能回村,娄晓娥的眼睛亮了一下,但担忧并未减少:“那你一定要小心,注意安全,按时吃饭。那边天冷,多穿点。”她细细地叮嘱着,仿佛要送他出远门的妻子。
“放心吧,我都这么大个人了,会照顾好自己的。你在学校也要好好的,别光顾着学习,劳逸结合。”吕辰看着她清澈的眼眸,心里暖暖的。
回家后,吕辰又跟陈婶、何雨柱、陈雪茹和雨水说了这事。
何雨柱一听是去修水库,立刻来了精神:“好家伙!修水库可是大工程!能学不少东西!可惜我这儿走不开,不然真想去看看。小辰,到了那儿机灵点,别傻干,但也别偷奸耍滑。”
陈雪茹则细心地帮他准备行李,又塞了一罐酱菜和一小包肉干:“工地伙食肯定缺油水,这个带着,偶尔垫补一下。听说那边风大,脖子最容易受凉,我给你织条围巾吧,就是时间太紧怕赶不及……”
雨水仰着小脸,拉着吕辰的衣角:“表哥,你要去一个月那么久啊?会不会想我们?”
吕辰摸摸她的头:“当然会想。雨水在家要听嫂子的话,好好学习。表哥回来给你带好东西。”
陈婶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最后只是叹了口气,说了句:“平平安安的去,平平安安的回。”
出发的日子到了。清晨,清华园西门广场上红旗招展,人声鼎沸。一辆辆军用卡车排成长龙,引擎轰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