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曾起烽烟,长安又换人间。
兴师只为续前缘,谁料功过参半。
礼佛偏逢乱世,崇儒难止兵燹。
一生忙碌转头空,留与青史笑谈。
公元393年,后秦的开国皇帝姚苌快不行了。这位靠背叛前秦苻坚发家的枭雄,临终前拉着儿子姚兴的手,断断续续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你哥姚兴(注:此处原文记载姚苌长子早逝,姚兴为太子,此处为戏说)要是能稳住关中,咱老姚家就算烧高香了。
《晋书》里说姚兴少而岐嶷,有志操,性至孝,翻译过来就是这小伙子从小聪明懂事,孝顺还特有骨气。但当时的局面,搁谁手里都得头皮发麻——老爹姚苌跟苻坚的侄子苻登打了整整八年,关中地区早就被折腾得千里无烟,户不盈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崩盘,人口锐减。更要命的是,苻登还在前线虎视眈眈,天天喊着报仇雪恨的口号。
姚兴刚继位那会儿,连办丧事的功夫都没有。苻登听说姚苌死了,立马带着大军扑过来,声称要趁你病要你命。这时候姚兴干了件让所有人跌破眼镜的事:他没哭丧,没发丧,反而穿上铠甲跑到前线,对着苻登的军队喊:老苻家的,有种单挑!
《资治通鉴》记载这一战:兴潜军夜袭,登战败,奔平凉。简单说就是姚兴玩了把偷袭,把苻登打跑了。这波操作直接让后秦的将士们服了——原来这新老板不是温室里的花朵,是个敢打敢拼的狠角色。
不过姚兴跟他老爹姚苌最大的不同,是他不喜欢打打杀杀。苻登后来又来挑衅,姚兴没跟他硬刚,反而派使者去说:咱俩别打了,你看关中都穷成啥样了,老百姓都快吃土了。苻登不听,结果被姚兴按在地上摩擦,最后脑袋都被砍了下来。《晋书》里写兴既败登,咸谓威德已振,天下可定,但姚兴却叹了口气:打胜仗容易,治天下难啊。
搞定苻登后,姚兴开始专心搞建设。他知道后秦这摊子太烂,得一点点修补。首先是减税,《晋书》记载他蠲除租税,令百姓安业,意思就是让老百姓先喘口气,别逼太紧。然后他又把因战乱失散的流民找回来,给他们分土地、发种子,相当于现在的扶贫攻坚。
但光靠种地不够,姚兴还搞了个人才引进计划。当时有个叫尹纬的谋士,前秦末年就很有名,但一直没被重用。姚兴听说后,连夜把他请来,俩人聊了一整夜。第二天姚兴宣布:尹纬同志任尚书仆射,负责全国政务。底下人都懵了——这尹纬以前就是个小吏,怎么突然成了二把手?姚兴说:乱世用人才,别管出身。
事实证明姚兴没看错人。尹纬上台后,搞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兴修水利、开办学校,甚至还制定了新的法律。《十六国春秋》里说,那几年后秦关中丰实,百姓乐业,连周边的少数民族都跑来归附。有一次姚兴去长安郊外视察,看到老百姓田里的麦子长得好,高兴得当场把自己的马送给了种地的老农,吓得老农差点跪下。
除了搞经济,姚兴还是个文化迷。他特别推崇儒学,下令在长安开办太学,聘请当时最有名的学者来讲课。有个叫姜龛的大儒,讲课的时候能吸引上千人来听,姚兴听说后,专门给他送去了一车好酒,还说:先生好好教学生,学费我包了。
更有意思的是,姚兴还信佛。他听说龟兹有个叫鸠摩罗什的高僧,精通佛经,就派大军把人家请到长安。为了让鸠摩罗什安心翻译佛经,姚兴专门给他建了座寺庙,还亲自去听他讲经。《晋书》记载兴如逍遥园,引诸沙门于澄玄堂听鸠摩罗什演说佛经,意思就是姚兴没事就往寺庙跑,跟和尚们一起讨论佛法。有一次鸠摩罗什说自己翻译的佛经不够精准,姚兴立马组织了八百个和尚来帮忙校对,堪称古代版翻译攻坚小组。
姚兴这人有个毛病:心太软。他总觉得大家都是亲戚,没必要下死手,结果好几次被人坑得差点亡国。
最典型的就是他对赫连勃勃的态度。赫连勃勃是匈奴人,爹死了之后来投奔姚兴。姚兴见他长得帅、又能打仗,就特别喜欢,不仅给他封了官,还拨了三万军队让他带。大臣们都劝:这赫连勃勃不是省油的灯,您可得防着点。姚兴说:人家孤儿寡母的,我不帮他谁帮他?
结果呢?赫连勃勃一拿到兵权,转头就叛变了,还建国称,天天在后秦边境烧杀抢掠。有一次赫连勃勃打下了后秦的城池,把城里的人全杀了,还把尸体堆成小山,美其名曰。姚兴气得吐血,亲自带兵去讨伐,结果被赫连勃勃打得大败,连自己的女婿都被俘虏了。《晋书》里说姚兴深悔之,但后悔也晚了——这赫连勃勃就像块狗皮膏药,粘上就甩不掉,后来还成了后秦的头号敌人。
还有一次,西秦的乞伏乾归被人打败,跑来投奔姚兴。姚兴不仅收留了他,还让他继续当西秦的老大。有人劝姚兴:乞伏乾归这人反复无常,您把他放回去,他肯定会反。姚兴说:我待他不薄,他怎么会反呢?结果乞伏乾归回去没多久,果然叛变了,还抢走了后秦不少地盘。姚兴气得拍桌子:我这是养了个白眼狼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