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项目联调成功的庆功宴余温未散,但研究所里已迅速回归到那种高效而紧张的节奏。9.5兆瓦的成就被郑重地记录在案,但它更像是一块跳板,而非终点。羊羽桌上的《“龙脊二号”15兆瓦激光系统初步构想》并非仅仅是一份建议书,它是一份宣言,宣告着攀登下一个顶峰的征程已经开始。
“龙脊一号”的系统优化和10兆瓦稳定输出的最终攻关小组立即成立,由方启航牵头。而“龙脊二号”的预先研究团队也同步启动,赵建明负责总体技术规划,苏小满的算法团队则提前介入更高功率级别下可能产生的控制难题进行理论模拟。
研究所如同精密的高速齿轮,再次紧密咬合,加速运转。
然而,光明之下的暗涌从未停歇。
一周后,林夕的办公室门被敲响。安全部门的负责人脸色凝重地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报告。
“林政委,我们截获到一些异常的通讯信号,强度很弱,频段跳变,采用了非标准的加密协议。”负责人将报告放在林夕面前,“信号源大致定位在我们研究所东南方向约1.5公里处的一处商业写字楼,但无法精确到具体时间。出现时间不规律,每次持续时间很短。”
林夕眉头紧蹙:“内容能破解吗?”
“暂时不能,加密方式很特殊,不是常见的商业或军事加密,更像是一种自定义的算法。我们的技术人员正在尝试分析,但这需要时间。”负责人顿了顿,“更值得注意的是,信号活跃的时间点,似乎与我们最近几次关键测试的时间段有重合。”
林夕立刻警觉起来:“你的意思是,有人在持续窥探我们的研究进展?”
“不能完全确定,但嫌疑很大。对方非常谨慎,信号捕捉很困难,这次也是偶然间用新升级的监控设备才捕捉到片段。”
“继续监控,加大监测力度和范围,尽可能定位到精确位置。同时,内部安全排查不能放松。”林夕指示道,“这件事我先向羊所长汇报,暂时控制在最小知情范围内。”
羊羽得知消息后,沉思良久。“不要打草惊蛇。既然他们想看,或许我们可以适当‘展示’一些东西。”一个反制的计划在他心中初步形成。他让林夕与技术团队配合,准备一些半真半假、关键参数经过修改的技术数据包,并设定好追踪程序,等待合适的时机“无意”中泄露出去。
与此同时,新科激光前CEO张伟的黯然离职并未让这个竞争对手沉寂下来。相反,新任CEO很快到位——是一位名叫吴天昊的海归博士,在海外多家顶尖高科技企业有过任职经历,背景光鲜,作风却比张伟更为低调和务实。
吴天昊上任后,迅速稳住了新科激光因开放日失败而动荡的局势,并主动向媒体释放信号,承认此前技术路线“过于激进”,表示新科激光将“回归技术本源,脚踏实地进行研发”。他甚至出人意料地给羊羽发来了一封措辞谦逊的邮件,对之前的“不当竞争”表示歉意,并表达了希望未来能有“良性交流甚至合作”的意愿。
“黄鼠狼给鸡拜年?”方启航在领导小组会议上对此表示高度怀疑。
“态度转变太快,反而更值得警惕。”赵建明附和道。
羊羽看着那封邮件,语气平静:“是真心悔过还是缓兵之计,时间会证明。但我们不必拒人千里之外,保持基本的礼节性回复即可。同时,内部的安全和技术保护措施绝不能有丝毫松懈。尤其是现在,‘龙脊二号’的预研已经开始。”
他指示林夕,对这位新CEO及其技术团队进行更深入的背景调查。
研究所的工作在高度警惕和专注中继续推进。苏小满的团队在超算中心的支持下,开始构建15兆瓦系统的数字孪生体,进行先期的理论计算和问题预演。模拟结果初步显示,功率提升到15兆瓦,将面临一个更为棘手的挑战——“非线性光子集聚效应”,简单来说,就是超高能量密度下,光子行为会变得难以预测和控制,可能引发剧烈的能量振荡,对系统造成毁灭性冲击。
这几乎是一个从理论层面就存在的巨大障碍。
而另一边,方启航带领的优化小组也遇到了麻烦。为了将“龙脊一号”稳定在10兆瓦,他们需要对那个珊瑚结构复合材料接口进行强化。但每一次尝试改进工艺,要么降低了导热效率,要么反而引入了新的脆弱点。实验进度一度停滞。
那天晚上,实验室里只剩下方启航和几个核心骨干。又一次尝试失败后,气氛有些压抑。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一个年轻研究员揉着发红的眼睛,语气有些沮丧,“我们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涂层和结构加固方案了。”
方启航盯着电子显微镜下接口处那细微的裂纹出神。它像是在嘲笑着他们所有的努力。他想起这个材料的灵感源自赵建明提到的自然启示。
“也许……我们又陷入了人类工程师的思维定式。”方启航突然开口,打破了沉默,“我们总想着‘加固’、‘抵抗’,用更强的材料去对抗热应力。但自然界的奇妙之处往往在于‘疏导’和‘利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