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域湖基地的时光,在高度紧张与有序的忙碌中飞速流逝。光明与阴影的赛道同时铺开,追光者们必须在敌人窥探与攻击的缝隙中,完成足以改变战略平衡的宏大拼图。
激光特战训练中心西部靶场,第一期学员毕业考核如期而至。这片被严格划定的综合演训场,模拟了从海岸滩头到内陆要地、从荒漠戈壁到城市楼宇的多种典型防空场景。考核并非简单的打靶,而是嵌入了一场代号“淬火”的高强度实兵对抗演习。
由经验丰富的航空兵、电子对抗部队以及引入了新型低可观测无人机技术的蓝军部队,将扮演技术先进、战术刁钻的假想敌。他们装备了各类模拟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无人机蜂群,甚至拥有有限的电子战压制与支援能力。而红军的核心,正是这批即将毕业的激光特战学员们,他们需要操作从单兵激光防空系统“萤火”、车载机动激光防空系统“游骑兵”,到固定阵地区域防御激光系统“堡垒”在内的全套装备,在复杂电磁干扰与多波次饱和攻击下,守护关键目标。
羊羽、林夕以及基地和军方高层,在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幕实时观看着这场决定未来防空力量雏形的考核。
演习开始,蓝军便展现出凌厉攻势。低空突防的模拟巡航导弹群借助地形掩护,多路并进;高空高速无人机进行侦察与佯动;强烈的电磁干扰如同无形的帷幕,试图遮蔽红军的探测视野。
学员们起初略显慌乱,指挥通信在强干扰下时断时续。但很快,他们展现出了数月严酷训练的成果。分散部署的各型激光单元,依托“龙轨”低轨星座提供的超视距预警与高速数据链,迅速构成了一个动态、抗毁的分布式杀伤网络。
“萤火”单位精准点杀低空、慢速、小目标;“游骑兵”车队灵活机动,填补火力空白,拦截中低空突袭的巡航导弹;“堡垒”系统则以其更高的功率和更快的射速,负责拦截高空高速目标以及应对短暂的饱和攻击。
一道道无声的光束在模拟战场上纵横交错,被锁定的“来袭目标”纷纷在模拟毁伤判定中失效。激光武器反应速度快、命中精度高、单次发射成本低的优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当蓝军释放出模拟的小型无人机蜂群时,传统防空火力难以应对的密集目标,却在多台激光器的快速扫射下,如同被阳光融化的冰雪般迅速消散。
“指挥链顺畅,目标分配合理,火力衔接紧密。”一位观摩的军方将领忍不住点头,“尤其是他们对‘龙轨’信息支援的运用,已经形成了本能。这才是未来防空应有的形态。”
林夕紧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关注着各激光系统在持续作战下的能量管理、散热状态以及光束在大气扰动下的衰减补偿。这些都是宝贵的实战环境数据,将为后续装备的优化提供关键数据。
羊羽的目光则更宏观。他看到的不只是激光武器的威力,更是这个由天基“龙轨”、空中预警机、地面激光节点构成的“光盾”体系的初步运转效能。信息的无缝流动,火力的高效协同,这才是体系对抗的精髓。
最终,在蓝军倾尽全力的最后一波多维度联合攻击被成功瓦解后,考核导演部宣布红军成功完成防御任务,关键目标完好率超过95%。激光特战训练中心第一期学员,以优异的成绩全员通过考核。
毕业典礼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年轻却坚毅的面孔,羊羽沉声道:“从今天起,你们不再是学员,而是共和国第一代‘光盾’执剑人。你们手中掌握的光,是守护国家安宁与领土完整的力量。记住,技术是冰冷的,而执剑人的心必须是炽热的,必须永远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
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标志着激光防空力量开始从试验探索,走向规模化、实战化部署,为“龙轨”体系在地面安上了锐利而灵活的“矛尖”与“坚盾”。
几乎在特战学员毕业的同时,“织网”行动也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节点。
经过数月缜密而苛刻的地面综合测试,不断优化、排故、再验证,“鹰眼-1”中轨技术验证卫星终于满足了发射状态要求。这颗凝聚了无数心血的卫星,被严密护送前往发射中心。
发射当日,夜色如墨,唯有发射塔架被灯光映照得如同通天神柱。羊羽和林夕在风域湖基地的指挥大厅,与千里之外的发射中心实时连线。
“一分钟准备!”
“十、九、八、七……三、二、一!点火!起飞!”
巨大的火箭轰鸣着拔地而起,拖着耀眼的尾焰,刺破夜幕,向着苍穹稳步攀升。
大厅内一片寂静,只有各系统报告状态的指令声此起彼伏。林夕的手心微微出汗,虽然地面测试已经穷尽了所有能想到的极端情况,但太空环境的未知与火箭发射的巨大风险,依然让她的心悬在半空。
“助推器分离!”
“一二级分离!”
“整流罩分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